鑒定稿本比鑒定印本難度大。首先,壹書之稿本雖可能有初稿、修改稿、定稿數種存在。但每種面目各自不同,都為單壹的版本品種,皆可視為孤本,況且很少有各種稿本都完善保存至今者,那麽相較印本,客觀上便缺乏鑒定參證資料。其次,稿本的書面風格雖然每含時代氣息,但又極具個性化,不似印本能大致總結出規律性的現象與特征。再者,稿本與抄本之間亦存在不易區分的情況,如經謄清的稿本,若無編著者的標記(專用稿紙、鈐印等)或手跡,很容易與抄本混淆;而壹些較為冷門的抄本,因其書罕見流傳,亦往往會被誤定為稿本。鑒定稿本的要點在於確定該書出於那個時代、何人之手(簡單判斷是否稿本,並不太困難,尤其是初稿或修改稿,卷面每有塗改、鉤乙、粘簽、剪貼等特征),其真偽如何,以及該稿本的性質與價值。關於判斷稿本的性質與價值,我們可以借助校勘等手段,而鑒定其真偽,則往往要依仗字跡的比對。與鑒定抄本、批校本相通,盡管鑒定稿本也可采取如同鑒定印本之法,即通過紙張、諱字、鈐印等因素識別,但要斷定其出自何人之手(包括正文與題跋),倘若沒有字跡比對,是很難把握的。因此,鑒定稿本(包括抄本、批校本),除了需要壹定的書法修養之外(鑒定印本也如是),更強調實踐經驗,書本知識至多是入門的參考。正是出於這樣壹種理念,我們在2000年編纂出版了《中國古籍稿抄校本圖錄》壹書。毋容諱言,此書收入品種有限,亟待充實完善,但我們很高興看到該書出版後,其資料已被人們廣泛借鑒取用。當然,圖書館、博物館所收藏的尺牘、題跋以及相關的影印文獻皆可作為鑒定手跡的參考比對資料,應盡可能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