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 nǜ
2 英文參考gingival hemorrhage
3 概述牙衄為病名,見《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即齒衄[1]。
齒衄(gum bleeding[2][3])為病名[4]。見《證治準繩·雜病》第三冊、《證治要訣·諸血門》。又名牙齒出血[4]、牙衄(見《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俗稱牙血[5]。血證之壹。是指以齒齦出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3]。陽明經脈入於齒齦,齒為骨之余,故齒衄主要與胃腸及腎的病變有關[6]。
有的文獻把牙宣病亦列入齒衄中[4],如《證治準繩·雜病》:“血從齒縫中或齒齦中出謂之齒衄,亦曰牙宣。”
《景嶽全書》卷二十八:“血從齒縫牙齦中出者,名為齒衄。此手、足陽明二經及足少陰腎家之病。”
4 牙衄的定義《中醫藥學名詞》(2004):齒衄是指齒齦出血[7]。
《中醫藥學名詞》(2010):齒衄是指以齒齦出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3]。
5 牙衄的病因病機《景嶽全書》卷二十八:“血從齒縫牙齦中出者,名為齒衄。此手、足陽明二經及足少陰腎家之病。”
牙衄因胃火上炎,腎虛火旺,上焦風熱等因所致。腎主骨,齒為骨之余;胃脈絡於上齦,大腸脈絡於下齦,皆屬陽明。故胃火上炎,或腎虛火旺,皆可引起齒衄。
外傷亦可致牙衄[4]。
有的文獻把牙宣病亦列入齒衄中[4]。如《證治準繩·雜病》:“血從齒縫中或齒齦中出謂之齒衄,亦曰牙宣。”
6 牙衄的辨證治療內科範圍的齒衄主要有胃火熾盛、陰虛火旺兩種證候[6]。
6.1 胃火熾盛齒衄·胃火熾盛證(gum bleeding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stomach fire[3])是指胃火熾盛,迫血妄行,以齒齦血色鮮紅,齒齦紅腫疼痛,頭痛,口臭,舌紅,苔黃,脈洪數等為常見癥的齒衄證候[8]。
6.1.1 胃火熾盛型齒衄的癥狀患者齒衄血色鮮紅,滲血多,齒齦紅腫疼痛,頭痛,口臭,舌紅,苔黃,脈洪數[6][4][9]。
6.1.2 證候分析胃火內熾,循經上犯,灼傷血絡:上齦屬足陽明經,下齦屬手陽明經,胃火熾盛,循陽明經脈上薰,以致齒齦紅腫疼痛。絡損血溢則齒齦出血。胃熱上蒸故頭痛,口臭。熱結陽明故大便秘結。苔黃,脈洪數,為陽明熱盛之象。[6][9]
6.1.3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止血[6]。
6.1.4 胃火熾盛型齒衄的方藥治療可選用清胃散、玉女煎等加減治療[4]。
可用加味清胃散[備註]加味清胃散(《張氏醫通》):生地、丹皮、當歸、黃連、連翹、犀角、升麻、生甘草合瀉心湯[備註]瀉心湯(《金匱要略方論》):大黃、黃芩、黃連加減治療。加味清胃散中,以生地、丹皮、犀角(可用水牛角屑)清熱涼血;黃連、連翹清熱瀉火;當歸、甘草養血和中。合用瀉心湯以增強其清胃瀉火的作用。可酌加白茅根、大薊、藕節以涼血止血。[6]
6.1.5 飲食療法 6.1.5.1 推薦食材齒衄·胃火熾盛證建議食用藕節、生地黃、當歸、西瓜、赤豆、綠豆等[9]。
6.1.5.2 推薦食療方[9]
1.木耳粥(《鬼遺方》):白木耳30g,粳米100g,大棗6枚。木耳用水浸泡半日,粳米、紅棗如常法煮粥,待煮沸後,再人木耳煮成稠粥。
2.荷葉粥(《中國食療大全》):荷葉1張,粳米50g。粳米加水煮成稀粥,粥熟後以鮮荷葉蓋鍋上,約10分鐘後移去荷葉,即可服用。
3.赤小豆鴨湯(《中國食療大全》):鴨去內臟洗凈,將洗凈的赤小豆、茯苓皮、蔥、姜放入鴨腹內,加水、料酒、鹽,煮熟。
6.2 陰虛火旺齒衄·陰虛火旺證(gum bleeding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3])是指以 *** 虧損,虛火上炎,以齒衄,血色淡紅,起病較緩,常因受熱及煩勞而誘發,齒搖不堅,舌紅,苔少,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齒衄證候[8]。
6.2.1 陰虛火旺型齒衄的癥狀患者齒衄,滲血少,血色淡紅,起病較緩,常因受熱及煩勞而誘發,齒齦不甚紅腫,齒搖不堅,舌紅苔少,脈細數[6][9][4]。
6.2.2 證候分析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絡損血溢:腎主骨,齒為骨之余,肝腎陰虧,相火上浮,熱迫血行,以致齒齦出血,齒搖不堅。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火動之象。[6][9]
6.2.3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6]。
6.2.4 陰虛火旺型齒衄的方藥治療可用知柏地黃湯加減治療[4]。
可用滋水清肝飲[備註]滋水清肝飲(《醫宗已仁篇》):生地黃、山茱萸、茯苓、歸身、山藥、丹皮、澤瀉、白芍、柴胡山梔、酸棗仁合茜根散[備註]茜根散(《景嶽全書》):茜草根、黃芩、阿膠、側柏葉、生地黃、甘草加減治療。滋水清肝飲重在補養肝腎,滋陰降火;茜根散重在涼血止血,滋陰養血,故宜合用,隨證化裁。[6]
6.2.5 飲食療法 6.2.5.1 推薦食材齒衄·陰虛火旺證患者建議食用山藥、阿膠、藕節、枸杞子、龜肉、冬蟲夏草、生地黃等[9]。
6.2.5.2 推薦食療方[9]
1.枸杞蓮子湯:枸杞子15g,蓮子400g,粳米100g。前兩味加水煎取汁,與粳米同煮。溫服。
2.生脈飲(《內外傷辨惑論》):人參10g切薄片,與麥冬、五味子煎湯,代茶飲。
3.枸杞粥(《太平聖惠方》):枸杞子30g,粳米100g洗凈,放入鍋內,加水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煮成粥。
6.3 脾虛統攝無權有因脾虛統攝無權致齒衄者[4]。
6.3.1 癥狀患者口唇色淡,面蒼乏神,滲血少而纏綿不已[4]。
6.3.2 治法補脾、益氣、攝血[4]。
6.3.3 方藥治療可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等加減治療[4]。
7 牙衄患者飲食禁忌牙衄患者禁忌大寒大熱的食物,如蔥、蒜、辣椒、生魚蟹等,慎啤酒及各種冷飲[10]。
8 關於血證血證(blood disease[7]、blood syndrome[3])為病證名[11]。見清·唐容川著《血證論》。是出血性疾病的統稱[3][7]。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於口鼻諸竅,或下泄於前後二陰,或滲出於肌膚所形成的疾患,統稱為血證[12]。如吐血、嘔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傷出血、婦科經帶胎產出血等[11]。其中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證為內科所常見。
血證可由外感、內傷的多種原因引起,而基本病機可以歸納為火熱薰灼及氣虛不攝兩大類。在火熱之中有實火、虛火之分,在氣虛之中有氣虛及氣損及陽之別。證候的虛實方面,由火熱亢盛所致者屬實證;由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所致者屬虛證。治療血證主要應掌握治火、治氣,治血三個基本原則。實火當清熱瀉火,虛火當滋陰降火;實證當清氣降氣,虛證當補氣益氣。各種血證應酌情配伍涼血止血、收斂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藥。[12]
現中醫臨床也有將血液系統疾病作血證專科者[11]。
詳見血證條。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