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是如何意識到金、銀和玉的珍貴並且開發提煉出來的?

古人是如何意識到金、銀和玉的珍貴並且開發提煉出來的?

很多人都被古裝劇騙了,明中期以前的古裝劇,主角上個酒樓,隨手擲出壹個大銀錠,“不用找了”,這都是騙人的。玉是中國特色,石美為玉,全世界只有中國有完整的玉文化。

我們都知道,最初的交易形式就是物物交換,經過商品經濟的發展,才逐漸出現了等價物,也就是貨幣。但以什麽作為等價物,確實是經過長時間的篩選的結果。最初的時候羊、貝殼等都被當作等價物使用過。不過這種等價物弊端很明顯,隨著金屬的發現和使用,人們慢慢發現,這玩意兒作為等價物來使用,優點多多。便於儲存,耐久性好,不易磨損,有稀缺性。

隨著金屬的發現,幾乎是全世界所有文明,都開始慢慢向金屬貨幣過渡。但並不是壹下子就過渡到金銀的,有壹個發展的過程。就中國而言,雖然春秋時期已經出現了黃金,但數量極其稀少,價值太高,還並不足以成為整個經濟體系的等價物,只是貴族掌握的稀缺資源。

在商代就已經進入青銅時代,並且已經出現了以銅作為貨幣的銅貝。春秋時期已經出現了黃金,但黃金作為貨幣使用,只在個別特殊情況下,整個社會的流通貨幣的基礎還是銅。在古籍中記錄的,“賞金百鎰”、“累金巨萬”等,指的都是銅,並不是黃金。

甚至在壹定程度上,黃金是禁止流通的。商周的銅貝,秦半兩,漢五銖錢,以及後世歷代的銅元等,都是社會流通貨幣的主體。所以過去形容有錢人,就說是“家財萬貫”,跟現在的“億萬富豪”同理,是以常規貨幣作為衡量的。宋代開始,由於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交易頻率的激增,金屬貨幣攜帶不便,出現了紙幣。直到明中期以後,歐洲對北美、非洲的黃金白銀大量掠奪,通過國際貿易,歐洲掠奪來的黃金白銀,開始大量流入中國,白銀的使用才越來越普遍。

所以黃金白銀,作為普遍性的貨幣進行流通,是15世紀以來的事兒。在這之前,有些國家和地區,還用鐵、鋁等作為稀缺等價物使用過。如果在歐洲挖出了中世紀的鋁制餐具,不要覺得是窮人隨葬品,這在當時可是頂級貴族才能用的奢侈品。

在當代,黃金雖然依然珍貴,並且是重要的戰略儲備資源,但民間應用範圍已經跟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了,各種黃金奇葩制品數不勝數,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