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楊瑄。字玉符,壹作玉斧,號楷庵,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洛北村人。清朝進士。其遺著有《楷庵詩草》(壹作《楷庵集》),又作《楷庵詩略》、《塞外草》。
2、王煜,字綗齋,滁州烏衣人,清朝道光年進士。於道光二十二年請假回原籍。被江蘇都督陸建瀛舉薦主持南京鐘山書院。清鹹豐二年去世。著有《筆耕書屋詩賦草》傳世。
3、王沆,王鼎之子。清道光二十年進士,翰林院編修。王鼎自縊屍諫後,他以不能成父誌而為王鼎門生及陜甘同鄉所鄙棄。自感愧恨,終生不出。
4、劉光三。嘉慶十九年(1814年),劉光三考中進士,起初授職吏部主事,後升任員外郎。劉光三任職吏部,才德兼優,吏部準備舉薦他任知府。劉光三認為居官應為民造福,忠臣當為國除害,就選擇了考取監察禦史。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壹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擴展資料:
清朝時期壹個人考中了進士,雖然也能象明朝那樣,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供職,領壹份工資。但是就整體而言,清朝雖然號稱完全繼承了明朝的制度,但事實上做了壹定改變,
尤其是大量的滿洲人不通過考試就可以直接進入官僚體系,等於擠占了原由進士們壟斷的官僚體系,從而造成進士們的地位在壹定程度上下降。
而到了清朝中期以後,在翰林院供職的進士們收入無法保證基本生活的事情越來越多。到了晚期,他們甚至到了只能依靠地方實力派才能過活的地步,進士的意義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
這是中國科舉時代最腐朽落後的時期,也就是說,即使朝廷不取消科舉制,也必須開創其它的制度來對進士們進行二次淘汰,來選任合適的官員。
百度百科—楊瑄
百度百科—王煜
百度百科—王沆
百度百科—劉光三
百度百科—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