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原書作者姓氏失傳,引起了對其是否為先秦兵書乃至成書具體時間的各種猜測。北宋何曲非首次對劉韜提出質疑後,南宋葉適認定其為偽書。此後,宋明以來的學者如雨後春筍般響應。南宋的,明代的宋濂、胡應麟、焦安、張玄,清代的姚基恒、姚鼐,近代的梁啟超,近代的黃,都曾認定《劉濤》為偽書。關於何時造假也有不同說法:壹是周末說“劉濤說是騎戰,其書應出自周末”;其次,楚漢說“今傳之六塔三觀,為楚漢間好事者所補”;三、後漢劉濤是“後漢人捏造”;第四,魏晉說,“韓誌有六搜。當初不清楚太公死了,他的書死在東京的盡頭。魏晉時,談兵而收其餘,即隋之與六韜。”20世紀70年代初,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和河北定縣漢墓南北出土了竹簡《劉濤》、《太公》。據專家考證,這兩座漢墓的埋葬時間最晚在文帝登基前(公元前179年),也可能在秦楚之際(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3年)。後者為漢高祖宣帝王豐三年(前55年)所破。很明顯,竹簡的書寫時間應該在墓葬之前,書寫時間必須在書寫時間之前;由於埋葬日期為漢初或秦漢,上述所謂秦漢以後的偽造是不攻自破的,可以肯定劉濤是先秦兵書。這本書寫於先秦時期,這不是漢簡所能解決的。近年來發表了壹些考證文章,主要有兩種意見:壹種是春秋說,認為“六道時代很可能處於社會變革的春秋時期”;第壹,戰國說。相比較而言,戰國說更為合理,因為:(1)劉韜開始采納儒、道、法、墨的思想,而這種各種思想融合統壹的趨勢只能發生在戰國之後,而不能發生在春秋之前。(2)劉《陶並州道》十六引《黃帝曰》,黃帝傳說最早見於《左傳》、《國語》、《益州書》。這三部古籍都是戰國時期的作品。雖然依據的材料可能更早,但黃帝傳說流行於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中期以後。所以引用黃帝之言的書,只能在戰國以後出版。(3)《六韜》詳細描述了騎兵部隊的組建、騎士的選拔以及騎戰方法。它的最高戰術單位是200名騎手,戰車與騎手的比例是壹比六或壹比十。其主要任務是邀敵、追擊、奇襲、撓敵癢癢。這些情況,春秋時期沒有,漢朝以後也沒有,因為漢朝的騎兵已經躍居諸兵種之首,韓信破趙就用了兩千騎兵。文帝壹次用騎兵十萬,戰車和騎手的比例達到壹比壹百。所以《六韜》反映的騎戰只能是戰國時期的情況。(4)《六塔》中的內容,如“避正殿”、“將軍職分”、“千騎之主”、“百萬人”,都體現了戰國時代的特點。
《六道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