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除了中華書局之外《三國誌》哪個版本比較好

除了中華書局之外《三國誌》哪個版本比較好

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楊耀坤教授校註的《今註本二十四史·三國誌》,已於2012年1月由巴蜀書社出版發行。該書分裝為十二冊,118.6印張,長達341萬字,堪稱鴻篇巨制。

較之以前的同類著作,該書至少有兩大優點特色和學術價值。

壹是部頭最大,註文最長。蜀漢—西晉陳壽(巴西安漢人,今四川南充人,233—297年)《三國誌》為中國古代正史二十四史之壹,且為其中特別重要的前四史之壹,按所記載的時代(朝代)歷史為序即《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誌》。若按作者生活的時代和成書年代,則《三國誌》還比範曄(398—445年)《後漢書》早壹個半世紀。故歷來為學界和世人看重,是了解認識魏蜀吳三國歷史的最重要的史書和原始資料文獻。陳壽《三國誌》較簡略,***36萬余字(不含標點符號,下同),在紀傳體史書中沒有誌和表。壹百多年後,劉宋裴松之(372—451年)為《三國誌》做註,彌補了其較簡略和沒有誌與表的缺點,新增註文***32萬余字。這樣,陳之正文和裴之註文合計68萬余字。因裴註成書時間與範曄(398—445年)《後漢書》同時,故其性質和地位等同於經典古籍和原始資料文獻。從此兩書合並抄寫、裝訂、流傳、刊印。以後對《三國誌》做註研究的學者代不乏人,但都屬於文言古註且不標點,包括民國時代成書、解放初期出版的盧弼先生《三國誌集解》(約160萬字)。那是迄當時為止關於《三國誌》的最詳註本。建國後,陳乃乾先生對《三國誌》首次做了斷句標點校改,並出很少量的校記。1959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了首個標點本,全書100萬字(含標點符號等)。《今註本三國誌》比陳乃乾標點本多出241萬字,比盧弼“集解”多出180萬字。註文長自然註文的內容也就最豐富,研究得最深,涉獵的問題和方面也最多。

二是在中國古代史學史和古籍整理研究史上還給裴松之的古註做了註,且較詳盡深入,具有拓展之功。《今註本三國誌》也兼有集解之性質,實乃集以往對陳壽《三國誌》及裴松之註研究之大成,並有諸多創新和推進,可謂新意叠出,新見俯拾皆是。

--百度百科。

我在看這個版本,認為比中華版的好,除了原註外,還有今註,尤其是對地名的註釋是中華本所沒有的。

壹***12本,其中魏書七本,蜀書兩本,吳書三本。可惜這套書現在只出版了《三國誌》和《梁書》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