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幾個生態學術語

幾個生態學術語

1和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首次將生態學定義為: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現代生態學的發展越來越以人為中心,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既適用於生物,也適用於人類及其活動。

2.生態學的定義

生態壹詞來自希臘語OIKOS,意為“居所”或“棲息地”。從字面上講,生態學是壹門關於生活環境的科學。

生態學作為壹個學科術語,是德國博物學家E?海克爾於1866年在其著作《有機體形態學》中首次提出了這壹概念。他認為,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生活環境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動物生物與其他動物和植物之間的互惠或敵對關系。此後,由於研究背景和研究對象的不同,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生態學定義。英國生態學家埃爾頓(1927)認為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動物和植物)如何生活以及為什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學”,並指出生態學是“壹門科學的博物學”。澳大利亞生態學家Andrewartha (1954)認為,生態學是壹門研究生物的分布和豐度的科學。美國生態學家e?p?奧德姆(1956,1997)采用了新的定義,認為“生態學是研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科學”,生態學是綜合研究生物、物理環境和人類社會的科學”。中國生態學會創始人馬世軍(1980)認為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規律和機制的科學。

生態有很多定義。我們認為E?海克爾的定義是恰當的,即“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關系的科學”。這裏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和人類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統,而環境則是指生物生命中的無機因素、生物因素和人類社會* * *形成壹個環境系統。

二、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生態學的研究範圍極其廣泛,從分子到生物圈,生物圈是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即生物大分子-基因-細胞-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生物圈(全球)都是生態學的研究對象,這些研究對象極其復雜,使得生態學發展成為壹個龐大的學科體系。根據其研究對象的組織層次、群體、生境和研究性質,可分為以下幾種:

1)根據研究對象的組織層次。

生物的組織層次可以從分子到生物圈,相應地,生態學也分為分子生態學、個體生態學或生理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和全球生態學。

2)根據研究對象的分類學分類。

生態學起源於生物學,生物學的某些特定類群(如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以及上述類群的小類群,甚至每個物種都可以從生態學的角度進行研究。因此,它可以分為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哺乳動物生態學、昆蟲生態學和主要物種生態學。

3)根據研究對象的生境類別。

根據研究對象的生境類別,有陸地生態學、海洋生態學、淡水生態學、島嶼生態學或島嶼生物地理學。

4)根據研究的性質。

根據研究性質,有理論生態學和應用生態學。涉及到各個部門的應用,如農業生態學、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家畜生態學、城市生態學、保護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生態工程生態學、人文生態學、生態倫理學等。

此外,還有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產生的邊緣學科,如數量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等。

第三,生態學的形成和發展

1)生態學的萌芽時期

生態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它有多重起源。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生態學的萌芽時期;生態學的建立時期;生態的鞏固期;現代生態時期。

1,生態學的萌芽時期(前16世紀)

在人類文明早期,為了生存,人類不得不觀察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和周圍世界的各種自然現象。所以,從古至今,人們其實壹直在從事生態工作。在壹些中外古籍中,已經有不少關於生態知識的記載。早在公元前1200年,《爾雅》就有草木兩章,記載了176種木本植物和50多種草本植物的形態和生態環境。公元前200年的《管子》“土員篇”專門論述水、土、植物,描述了植物沿水梯度的地帶性分布和土地的合理利用。公元前100年左右,中國農歷確立了24個節氣,反映了農作物、昆蟲等生物現象與氣候的關系。這期間還出現了《鳥經》,描述了鳥類的生態,描述了很多動物的行為。在歐洲,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根據棲息地將動物分為兩類:陸生和水生,還根據食性分為四類:食肉、食草、雜食和特種。亞裏士多德的學生提奧夫拉斯圖斯(公元前370-285年),古希臘著名學者,曾在著作中根據植物與環境的關系區分不同的樹型,註意到動物的顏色變化是對環境的壹種適應。但上述古籍中並沒有生態學這壹術語,生態學在當時也不可能發展成為壹門獨立的科學。

2)生態學建立時期

進入17世紀後,隨著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生態學作為壹門科學開始成長。比如著名化學家R.Boyle在1670年發表的關於低壓對動物作用的實驗,標誌著動物生理學和生態學的開始;1735年,法國昆蟲學家列奧謬爾發現,就壹個物種而言,發育期間的總溫對任何物候期都是常數,他被認為是研究積溫和昆蟲發育生理的先驅;1855年,Al.de Candolle將積溫引入植物生態學,奠定了現代積溫理論的基礎。1792年,德國植物學家C.L.Willdenow在他的《草藥學基礎》壹書中詳細論述了氣候、水和高山深谷對植物分布的影響。他的學生a .洪堡特發揚他老師的思想,於1807年用法文出版了《植物地理學知識》壹書,提出了“植物群落”和“外貌”。馬爾薩斯(T.Malthus)在1788年發表《人口論》,促進了達爾文的生存鬥爭和物種形成理論的形成,推動了人口學和種群生態學的發展。

進入19世紀後,生態學發展迅速,日臻成熟。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表,促進了生物與環境關系的研究,使許多生物學家開展了環境誘發生態變異的實驗生態學工作。1866年,海克爾提出了生態學壹詞,並首次提出了生態學的定義。丹麥植物學家E. Warming在1895年發表了他的裏程碑式的著作《基於植物生態地理學的植物分布》,該書在1909年由作者本人改寫,用英文出版為《植物生態學》。從65438年到0898年,波恩大學教授A.F.W.Schimper出版了基於生理學的植物地理學。這兩本書全面總結了19年底之前生態學的研究成果,被公認為生態學的經典著作,標誌著生態學作為生物學壹個分支的誕生。

3)生態鞏固期

20世紀初,動植物生態學並行發展,出版了許多生態學書籍和教科書。在動物生態學方面,生理生態學、動物行為學和動物群落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這壹時期出版的相關著作有詹寧斯(1906)出版的《無脊椎動物的行為》;美國生態學家V.E. Shelford (1913),《溫帶美洲的動物群落》等。在植物生態學方面,在Warming-Schimper之後,在生理生態學和群落生態學方面已經有了大量的工作。比如G. Klebs (1903)出版的《植物發育隨人欲的變化》;美國H.C. Cowels出版的《生態學》(1910);F.E.Chements出版的《生態學和生理學》(1907+0907);B.H. Cykayeb出版的《янсс k森林群系及其關系》(1908);美國F.E.Clements出版的《植被的結構與發展》(1904+0904);A.G .坦斯利(1911)出版的《英國的植被類型》等。

從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生態學得到了進壹步的鞏固和發展。在動物生態學中,種群研究開始,統計學被引入生態學。例如,英國生態學家A.J. Lotka (1925)提出了壹個關於人口增長的數學模型。出版的動物生態學教材和專著有:美國生態學家R.N .查普曼的《動物生態學》(1931);c .埃爾頓的《動物生態學》(1927);V.E.Shelford的實驗室和野外生態學(1929+0929);中國費鴻年(1937)動物生態學大綱;蘇聯KaiiikaoB(1945)的動物生態學基礎等。W.C.Allee等人在1949年發表的《動物生態學原理》被認為是動物生態學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之壹。植物生態學在這壹時期也得到了重要發展。出版的專著有:瑞典Du Rietz(1921)著《現代植物社會學方法論基礎》;Braun-Blancquet著《植物社會學》(1928);英國A . G.T Ansley的《應用植物生態學》(1923);F.E. Clements的《植物演替》( 1916)和F.E. Clements和J.E. Weaver的《植物生態學》( 1929);植物群落(1908)和蘇聯的B.H.CykayeB的生物地理群落和植物群落(1945)等。由於自然條件、植物區系、植被性質和開發利用程度的不同,植物生態學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重點,這壹時期形成了幾個著名的生態學派,主要包括:

(1)北歐學派(烏普薩拉學派):由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R. Sernauder創立,由G.E. Durietz繼承。它的特點是註重社區分析。

(2)法瑞學校:有兩個中心,壹個在瑞士蘇黎世大學,壹個在法國蒙彼利埃大學,所以也叫蘇黎世-蒙彼利埃學校。他們共同建立了國家高山和地中海植物研究站和я?ье植物研究所。他們把植物群落生態學稱為“植物社會學”,用特征種和分化種劃分群落類型,建立了嚴格的植被分類體系。它通常被稱為植物學院。代表人物是j .布勞恩-布蘭克特。1935後,北歐學派與此學派合並,被稱為西歐學派或大陸學派。

(3)英美學派:以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和創立頂極理論而聞名的美國的F.E.Clements和英國的A.G.Tansley,稱為動態學派。

(4)蘇聯學派:以b·h·сукауёв為代表,他們註重群種和優勢種的重建,建立植被分類體系,重視植被生態學、植被地理學和植被制圖。他們的工作主要以植物群落和植被為基礎,統稱為“地植物學”。

此外,在這壹時期,英國、美國等國家也相繼建立了生態學會。英國生態學會成立於1913,美國生態學會成立於1916。壹些生態學期刊有《生態學雜誌》(1913)、《生態學》(1920)、《生態學圖表》(1931)、《動物生態學雜誌》(65440)。

20世紀50-60年代是傳統生態學向現代生態學過渡的時期,出現了壹些新的中心。比如德國的H. Ellenberg研究了生態範圍、生理範圍和生態種組;維爾茨堡大學的植物生理生態學研究:英國北威爾士大學的J.L.Harper研究植物種群;法國圖盧茲植被制圖中心(由H. Gaussen代表);康奈爾大學的植被分析與研究(以R.H.Whittaker為代表)等。

第四,生態世界觀

(1)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壹概念是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O)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65438至0987》中提出的。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威脅後代人滿足其發展需求的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旨在協調社會與人類發展的關系,包括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最根本的是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培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自然觀。當代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嚴重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是過去對人性的錯誤理解。自工業文明以來,人類憑借其先進的“高科技”試圖支配和征服自然。這種嚴重錯誤的自然觀雖然為人類的物質生活創造了壹定的條件,但它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卻是不可挽回的。人類首先要在生物圈和自然中合理定位自己,才能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3)培養生態倫理。在過去,隨意破壞環境,消耗資源是不負責任的,也是不道德的。新的生態倫理既要發展經濟,又要考慮人類的這些行為,既要有利於當代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又要給後代留下足夠的空間。生態倫理學是倫理學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深化、拓展和具體應用,它規範我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行為,調節和善待自然和其他生物。

(4)樹立新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在經濟核算體系中,不要認為自然資源沒有價值,拋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重新確立人類在自然界的坐標點,承認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有價值的,用生態文化價值觀取代“人類沙文主義”的價值取向理念。同時倡導壹種有利於物質與自然良性循環的消費,倡導適度消費觀和可持續健康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