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宋體字是什麽字?

宋體字是什麽字?

宋體字是印刷行業應用得最為廣泛的壹種字體,根據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為書宋和報宋。宋體是起源於宋代雕版印刷時通行的壹種印刷字體。宋體字的字形方正,筆畫橫平豎直,橫細豎粗,棱角分明,結構嚴謹,整齊均勻,有極強的筆畫規律性,從而使人在閱讀時有壹種舒適醒目的感覺。在現代印刷中主要用於書刊或報紙的正文部分。 [編輯本段]宋體字的由來  中國文字有正、草、隸、篆、行五種。每種字體中,又根據各種風格,以書家的姓氏來命名,像楷書中有歐體(歐陽詢)體、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頫)等等。真是體中有體,令人目不暇接。有壹種字體,卻不是創始人的姓氏,用朝代名來命名,這就是宋體字。

宋體字的創始人是秦檜。提起秦檜,人們自然想到壹個奴顏婢膝、殘害忠良的奸臣。秦檜博學多才,在書法上很有造詣。他綜合前人之長,自成壹家,創立了壹種用於印刷的字體。按壹般的習慣,應該叫秦體字才對。可是由於他人品太差,在抗金鬥爭中,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民族英雄嶽飛父子,成為千古罪人,所以人們痛恨他,雖然應用他創立的字體,可是卻把字體命名為宋體。 今天的報紙正文大部分都是宋體字。

宋體字是源於宋代的,但是宋體字在明代確立。 宋代“興文教,抑武事”,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昌盛景象。印刷出版業在宋代進入了黃金時代,雕版印刷興旺,刻書中心發展較快,活字印刷發明。元、明大量翻刻宋本,宋體字在明代確立。宋體字便於書寫和刻寫,字體美觀端莊,適應了印刷出版業的行業操作要求,成為宋代文化造極的見證者。

宋體字的二個源頭

今天的宋體字,應當有二個源頭。首先是中國的書法藝術。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文字,和世界其它文字的發生壹樣最初都是以象形來表意的。早期的漢字是刻寫在動物的骨片上和鑄就在青銅器皿上,這便是甲骨文和鐘鼎文,而這之前,只有刻寫符號和傳說的記錄,沒有實物佐證了。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蔔辭。因為是刻寫在形狀各異的甲骨片上,刻寫後也不好改動,所以先人們順勢就章,壹氣呵成。整體效果或規矩整齊、錯落有致,或變化多姿、隨意大氣,體現了人類追求均衡對稱、和諧穩定的天性。從中國漢字演變的發展來看,大致是這樣的壹個發展過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楷書至仿宋體、宋體字,這過程體現了人類追求簡約明朗、均衡對稱、整齊統壹的程式化的總體趨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隨即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發布了“書同文”的政令,將前各諸侯國的異筆繁雜的字體全部廢除,改省大篆,設計了壹種新的書體,並加以在全國推行,這就是“小篆”。現在看來,這是秦始皇高瞻遠矚最為智慧的壹舉,因為通過武力只是在地域版圖上統壹了中國,而“書同文”的統壹,實是在民族心理上、文化上統壹了中華民族,使得中央帝國在秦以後,盡管戰爭不斷也好,異族統治也好,分分合合也好,都只是朝代更叠而已,最後都融入了漢字的偉大旗幟下,繁衍發展、壯大。

到了漢代,漢承秦制,中央集權制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和加強。漢武帝雄才大略,東征西伐,不斷擴大中央帝國的版圖,為保邊疆的永安,建立了屯兵制,這屯兵制使得中國文化在邊疆迅速地傳播和紮根。同樣也對信息傳播的質量、速度、數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這時小篆又逐漸簡化演變成為隸書,史稱“隸變”。這種變化不僅僅是因為小篆繁雜難寫,有變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本質原因是與中國人書寫的工具毛筆的發明和普及應用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毛筆的書寫形式把篆書的圖畫性進行了方正平直化的變革,使圖畫性質的漢字轉向抽象化,並初步形成了構成漢字基本要素的點、橫、撇、捺、豎、提、鉤、折的筆劃特點及方塊字形的外形特征。

此外,那時的官吏有時需要快速擬寫公文,書寫隸書時有些筆畫相互連起來,這就產生了所謂的草隸。另壹方面,漢字也在向整齊方正、簡約明朗的程式化方向變化,這就有了楷書。漢代已具備了中國書法中的真、草、隸、篆四種主要的書體了。

其次是第二個源頭,雕版印刷術的出現。雕版印刷的發明是壹個漫長的歷史發展結果,它最初體現在古璽、封泥印、銘文印章和印記上。隨著經濟的發展,書籍產生和傳播的需求加速了雕版印刷的發展和普及。

雕版印刷是將文章反字陽刻或陰刻於特制的木版上,然後用墨、紙進行拓印,這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壹,其歷史可追溯於唐代或更早。那時的工匠們以唐代三大書法家的楷書為臨刻原本,最初是臨刻,日後漸漸地加入了工匠們自己的智慧,並結合刻刀和木版材質的特點,使書法字體更加規範化,更易於刻寫。

早期的雕版印刷的刻寫字體,常由書法家書寫楷書後由刻工們直接反拓後臨刻,刻工們對書法家十分敬重,所刻字體都盡可能地保存了書法家的特點。因此,也有著濃厚的正楷書法味道。這種字就是今天我們稱之為“仿宋體”的前身,也是“宋體字”前身。因之,宋體字的演變過程是通過雕版印刷技術從書法正楷到仿宋體再到宋體。但為什麽產生於唐宋先於宋體字的仿宋體,會叫仿宋呢?原來這是我國進入鉛活字印刷時的事情。1916年我國著名的書法家、篆刻家丁輔之和丁善之兩兄弟參考北宋古刻善本仿寫制作的,當時命名為“聚珍仿宋”。之後,上海華豐制模鑄字所、百宋鑄字印刷廠都有多種仿宋體面世。今天,仿宋體已成為我國的硬筆正字。

雕版印刷術到了二宋時期,由於當時社會安定祥和,經濟發展迅速,政治開明,平民百姓亦可通過科舉進入仕途,所以社會讀書風氣日盛,官民皆有藏書的習慣,甚至連農村中壹些小康殷實的家庭也藏書千卷。雕版印刷的刻書機構更是遍布城鄉,宋朝三百多年是我國雕版印刷的黃金時期,其技術也影響了東瀛諸國,更是啟迪了歐陸。

由於社會對書籍的需求的增長,刻工又必須更快、更多、更好地完成任務。因此,總結了壹套快速刻字的方法,在摹寫楷書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刻刀的特點,對楷書進行改造加工,在用最少的刀功條件下,刻寫出楷書的待征,這就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稱之為的宋體字。宋體字發生於唐宋,但成熟於明,所以在東鄰日本稱之為“明朝體”。

雕版刻工在摹寫唐代楷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漢字程式化的偉大任務,為現代漢字印刷字體的規範化發展鋪就了壹條坦途。可以說,宋體字上承中國書法的精髓,下啟漢字規範化,程式化的先聲,並把漢字的傳播速度壹下子提高到了壹個嶄新的平臺上。

宋體字的兩個源頭流向壹處,匯聚壹起形成了宋體字。因此,宋體字是與中國書法壹脈相承的,是對中國書法楷書的終端釋義。它非常巧妙地、合理地把中國書法楷書的本質特征用刻刀及傳統印刷術的形式反映出來,並得到中華民族的認同。 [編輯本段]宋體字的審美韻味  中國書法和雕版印刷的結合產生了宋體字,因此,宋體字不但有中國書法的魅力,還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韻味。

1、宋體字承傳了中國書法的審美韻味

中國書法藝術除了漢字本身獨特的象形性、圖畫性特點外,獨特的書寫工具毛筆,是形成中國書法的最重要的原因。毛筆它柔軟而富有彈性,能意地彎曲扭動,張馳有度,能瀟灑自如地表現出各種粗細、大小、曲直,剛柔的線條變化。更能把書者的情感賦予其中,這種“軟筆”可橫、可豎、可點、可撇、可捺,形成了中國書法特有的形式特征。書者的技藝到壹種高度時,毛筆在手,字已非字,點畫線條隨心書寫,千變萬化,以至所書之字似有生命的境界。

宋體字在筆畫上,仍然保持了中國書法的本質特征。在與唐楷顏體比較時,我們看得更清楚,如點、捺、撇及轉折處的頓挫處理,就是對書法運筆進行了高度的藝術化概括。

從漢字書寫的發展來看,唐代三大家的楷書,是中國書法程式化的顛峰。楷,模範也。因此,也順理成章地成了中國刻版印刷字的楷模。在品味和設計宋體時,追求中國書法和木版刀味、雕版印刷痕跡的韻味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這種感覺,那只是美術字而已。如現在的圓體,綜藝體,根本沒有傳統書法的味道。

另外,從宋體字的角度來看,唐代三大家的楷書因追求方正和程式化,從而失去了書法藝術所需要的隨心自由的激情和靈動。唐楷太程式化了,使人極易想到宋體字,實際上唐楷也就是今天的宋體字的範本,它們像個成熟而正襟危坐的長者,不愈矩,缺乏變化的勇氣,因而失去了自由的偶然性。

唐三大家的楷書,雖然給後來的習字者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可說是人學人像,個個都是柳公、顏公,但卻毫無個性可言,很難習得此法而成為書法家。倒是能成為入門習字和寫好字的範本,但不能作想成為書法家的始終範本。學書者應直追秦、漢、魏、晉,特別是漢代書法,隨心抒寫、大氣豪邁,如《漢簡》、《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等等。

唐楷是中國書法楷書的頂峰,頂峰面臨的是什麽?是下坡,是重新開始,唐楷也就是宋體字的起始點。

2.傳統印刷與木版刀刻的痕跡韻味

今天版本學家對於宋體字下的定義是:“橫平豎直,橫細豎粗,起落筆有棱有角,字形方正,筆畫硬挺。”起落筆的棱角,應是宋體字的最大的特征,它是雕版刻工們在長期的刻寫過程中對唐楷的筆畫進行歸納化處理,形成的特有的裝飾化特征,是刻刀留下的韻味,它既保留了唐楷的本質特點,卻又比唐楷更加方正,正刀口挺刮有力。這種刀刻的痕跡在傳統印刷的過程中,因為印墨和中國紙張的特征,再加上壓力,使得最後印制的的成員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宋體字的棱角又稍稍圓潤渾厚起來,十分耐看,這無意之中,把楷書的書法味和雕版的刀刻味揉和在壹起,形成了宋體字的典型特征。因此,學書法要上溯秦漢,而設計宋體字卻要直追唐楷和宋明的雕版刻刀味,因為,那才是宋體字的源頭,唯有源頭活水來。

宋體字的秀氣,剛勁有力,變化得當,吸引了後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