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部某城市,壹架麥道客機起飛後發現起落架失靈,機組人員未能啟動應急系統放下起落架。市委、民航領導及時趕到現場,指揮飛機脫困。飛機用各種方法都無法放下起落架,只好緊急著陸。
緊急著陸的背景:
電影《緊急迫降》裏演的是飛機B-2174,真實的飛機號是B-2173。公司:(原隸屬於東航)。
中國貨運航空有限公司飛機型號:麥道MD-11發動機編號:PW4460備註:於9月1998日成功迫降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為中國民航首例。
這件事之後,被拍成了電影《緊急迫降》。B-2173迫降後改裝成貨機,屬於中貨航。現在光榮退休了。)?[2-4]?對於這部電影的劇本來說,首要的問題當然是電影敘事“類型”的選擇。這包括兩個層面:第壹,要不要寫壹部類型片?第二,應該寫成什麽樣的電影?
之所以選擇第壹種,是因為故事有其真實的物質基礎,而處理這種真實的物質至少有幾種完全不同的方法。
第壹,要把它寫成娛樂片,需要設計自己的體裁,按照娛樂片的敘事規律寫劇本;二是將其編成宣傳片,拍攝成專題片,宣傳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挽救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的英雄事跡——善舉。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第三種選擇,也就是前兩者的折中。
進壹步說,如果選擇電影寫作的體裁,還有壹個選擇什麽體裁的問題。這個選擇看似簡單很多,其實也不壹定。就此次事件的“類型”而言,也有多種選擇:壹是驚悚片類型,二是災難片類型,三是中國特色的“搶險救災”類型。
作為壹部驚悚片,它沒有像《生死時速》、《難以飛翔》等電影中那樣明顯的敵對因素——既沒有在汽車上安裝定時炸彈的恐怖分子,也沒有被判死刑的劫機者;作為壹部災難片,它沒有像大地震和龍卷風那樣真實的災難結局。看來只能選擇“搶險救災”了。
從已完成的影片來看,很明顯《緊急迫降》想克服素材的困難,打破類型片的刻板印象,把這種有真實背景和感人故事的素材,寫成壹部既有紀錄片特色又有可看性或類型片特色的影片。
它最終選擇的——或者說“創造的”——是壹種非常特殊的體裁。如果要命名的話,可以叫《顫栗》。
其中,有壹些災難片的因素(迫在眉睫的空難),但空難只是作為影片故事的潛在可能性和懸念,最終以想象的形式呈現在銀幕上;同時還有壹些驚悚因素,作為電影的劇情發展動機和敘事走向,結果是沒有危險,過程是沒有危險的。
紀錄片中也有壹些因素,對飛機上下減災除險的具體過程進行了準確細致的描述;最後,當然還有具有中國特色的主題取向,即領導關懷、多方合作、同心同德、共同減災,從而把壹場可能發生的大災難,變成壹曲救災頌歌和人間真情。
換句話說,《緊急迫降》這部劇的思路就是在體裁選擇上全盤考慮,下大力氣調和妥協,準備不同體裁元素的“雞尾酒”。從好的方面來說,這是中西結合的風格。
擴展數據:
緊急著陸的故事簡介:
秋天的機場很繁忙。各航空公司的客機正在這裏有條不紊地起降。壹架載有137名中外乘客的B2174 MD-11客機呼嘯起飛,飛向北京。
機艙裏,壹對白發蒼蒼的老人充滿了第壹次坐飛機的新鮮感;壹個業務員帶著他隨身攜帶的維持企業命運的滿滿壹箱現金安然入睡;那位帶著老花鏡的書生模樣的老人,靜靜地看著手中的線裝書;吃奶的孩子通過空姐把奶瓶裏的牛奶冷卻後就不哭了。
乘務員微笑著熱情地為乘客服務,機艙內充滿了和諧溫馨的氣氛。然而,誰也沒想到,壹場突如其來的危險正降臨在他們身上。
飛機起飛後,機長李發現飛機起落架信號燈異常,飛機起落架無法放下,意味著客機將無法降落。如果危險沒有及時消除,空難和死亡的悲劇可能會發生。李立即向地面塔臺指揮員報告了這壹情況,並請求返航。
藍天飛行部總指揮讓李穿過雲層和後起落架著陸飛行,試圖把前起落架扔下去。然而,李做了上述動作後,還是沒能放下起落架。
在這關鍵時刻,市領導趕到塔臺,與相關人員壹起研究飛機降落方案和救援措施。剎那間,59輛消防車、20輛救護車、4座燈塔、25輛工程車趕到現場。
機艙內,機長和乘務人員沈著冷靜,從容有序地帶領乘客到機艙後部。以至於客機重心後移,試圖減輕機頭重量,緊急迫降。但此舉的危險系數極高,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
隨著總指揮的分析和描述,壹幅驚心動魄的畫面出現在大家的眼前:機頭掉在地上,導致底部凹陷,冒出火花,導致爆炸;飛機失控,沖出跑道,撞上航站樓,機毀人亡,慘不忍睹...
客機緩緩向機場下降,機場周圍警示燈閃爍,消防車壹路跟隨,跑道緊急噴灑泡沫,各種應急救援救護車輛待命;市長和機場指揮中心的總指揮正在機場跑道上等候和開會...
關鍵時刻終於到來了。客機能安全著陸嗎?機上乘客能脫離危險嗎?客機在迫降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危險?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緊急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