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妙通塔和能仁寺開放時間是什麽時候

妙通塔和能仁寺開放時間是什麽時候

妙通塔和能仁寺開放時間:8:00-18:00

妙通塔和能仁寺景點介紹:

1992年8月31日,漣水縣人民政府作出壹項決定,在漣城復建古代名勝臥佛寺及其妙通塔,並成立漣水縣妙通塔復建工作委員會,總理其事。這壹舉措,深得漣水百萬人民及海外漣水人的擁護與襄助。塔為佛教建築,起源於印度,初名窄堵婆,又稱"浮圖、塔婆、佛屠"。其原意是"墳墓",是佛教埋葬佛體或佛教徒遺體的紀念性建築。塔隨佛教傳入中國,並隨佛教的興盛而遍布全國。塔是用作藏舍利(佛教徒的骨灰)和譯經等,因而民間又把它通稱為寶塔。漣水的妙通塔和能仁寺自然都與佛教有關,但卻與壹般塔、寺有不同之處:壹是由皇帝禦賜名字和匾額,二是寶塔建築結構工藝奇特。這些都是為了紀念臥佛婁道者的。婁道者,姓婁名守堅,宋初漣水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圓寂於宋真宗乾興元年(1022年)。其家住在丁湖岸邊,約當今紅窯鄉臥佛磯附近,父母為漁民,以湖為生。守堅生得圓顱廣額,平頂大目,且生性皮頑,嘻笑無節,故幼時即被鄉人稱為彌勒佛。十多歲時,被父母送入縣城承天寺剃度為僧,在廚房打雜。夏天圍烘爐火,冬天沭浴冰雪,人皆以為顛僧。傳說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五月初壹,皇太子趙受益降生後,日夜啼哭不休,禦醫束手無策,便張榜全國求醫。婁道者應詔至汴京,治好太子夜啼癥。並言太子為赤腳太仙下凡,將掌朝41年。

宋真宗賜其佛號證因大師,讓他回漣住持承天寺。天禧五年(1021年)冬,漣水軍新任知軍不信佛事,證因大師對徒弟說:緣盡矣,當盤。遂於真宗乾興元年(1022年)正月十壹日午時側臥仙逝。同年二月,宋仁宗趙受益接替皇位改元天聖後,詔令改承天寺為能仁教寺,賜證因大師謚號蹈寶華如來,並敕令在能仁教寺建塔紀念。天聖八年(1030年)塔成,欽賜匾額日妙通。宋仁宗改承天寺為能仁教寺後,即將其整修壹新。建有大雄寶殿、臥佛寢殿,韋馱殿、藏經樓、觀音閣等,氣象雄闊,金碧輝煌。妙通寶塔,七級八面,巍巍32米,聳立寺中,直指藍天。塔身通體皆由磚石砌成,內中並無寸木支柱。底層留有北門可入內,循青石階可登至第四層,再搭梯上第五層。從第五層到第七層,必須出第五層的門,從塔外近壹米寬小徑繞塔盤旋而上。第六層有門可進塔內。第七層上面是塔頂,頂端是直徑二米左右的圓平面,平面上置壹個直徑近壹米的大石墩,可坐2~3人。壹般寶塔是不能登上頂巔的,妙通塔卻能曲折回旋地登峰造極,真可謂之獨步千秋。眾所周知.壹般寶塔皆有頂尖,而由皇帝敕建的用以保藏臥佛舍利的妙通塔,卻為何沒有頂尖,只有壹個大石墩《雍正安東縣誌》記載: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戌時(19時~21時),地大震,有聲如雷,從東北至,墻壞屋塌,十不存壹二,塔頂墜於地。原來如此,是強烈地震使塔的頂尖部分,從白礬石表面的大石墩上滑落下來,後人又無法再將其安裝上去,便形成了沒有頂尖的塔項。十分遺憾的是,這座千年古塔,在1948年7月的戰火中毀壞無遺。其原址位於今漣水醬醋廠院內。中柱漣城半壁天,曉昏青鎖萬家煙。昔日圍封在能仁古剎之中的妙通塔,其偉岸的外形與重疊的樓閣,突出於整個城鎮之上。它不僅增添了漣城的外貌特色,成為古城的標誌,而且可登眺賞景,堪當遊覽勝地。事實上,這壹法林中之勝跡,從它建成之時起,就是漣水子民及宦遊袍笏、騷人商旅的閑適之所。蘇東坡、米南宮及歷代漕撫、知府等外人的遊足與題詠且不說,單是漣水學子和鄉賢的詩文歌賦,就已洋洋大觀了。試登絕頂,馳懷縱目:南看黃河,澄凈如練,九折不回到東海;東望大海,波瀾壯闊,萬卷濁浪排空起;北眺蒼梧,群峰疊翠,花果山藏水簾洞;西觀運河,帆檣林立,沈沈壹線穿南北。俯首四野,田禾如茵,隨風湧碧波,農莊棋布,紅墻綠蔭中,更有那小溪、桃花、夕陽、牧童、村姑、商旅,妝點成壹派恬靜和諧、自然優美的田園風光。然而,待來日寶塔再現,當真個披風極頂時,其山、其水、其花、其草、其雲、其風、其城、其鄉、其男、其女、其紅、其綠、其情、其思,又豈是筆墨所能盡致的麽?不過,這也並非緊要,因為妙通塔作為漣城的標誌,它早已矗立在世世代代的漣水人心中。今日,漣水人將賦予寶塔以全新的生命,使它在美化漣水、建設漣水的偉大事業中,發揮特殊的功用,建立卓越的功勛。妙通塔與月塔並稱姐妹塔,重建後塔身八角形,塔高68.88米,地上7層,地下1層地宮,總建築面積1719平方米。妙通塔出土文物被審定為國家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