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中說“毒藥攻邪”,就已經對藥物下了定義。藥物進到身體,能夠祛除病邪,就是利用它所謂的毒性。中藥的毒性,廣義是指壹切中藥的作用或偏性;狹義是指中藥進入機體後能損害機體,擾亂或破壞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機體產生病理變化甚至危及生命的毒副作用。明代大醫家張景嶽說:“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偏也。蓋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祛人之邪氣。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故曰毒藥攻邪也。”這裏所說的中藥之毒,絕大多數不是現代所說有毒藥物之毒,而是藥物的偏性。例如大黃、黃連、板藍根等藥性寒涼,治療熱病、火癥,有清熱瀉火的功效,即可稱這些藥性能為寒性,但若誤用以治療寒病,則雪上加霜,就可稱為寒毒。人參、鹿茸、黃芪、冬蟲夏草等藥性溫熱壯補,治療虛證、寒癥,有溫補祛寒的功效,即可稱這些藥性能為熱性、補性,但若誤用以治療實證、火癥,則火上澆油,就可稱為火毒。所以從廣義上講,中醫所謂的是藥三分毒,其實它的本質不是貶義的,而是指作為藥物的壹種偏性而言,保健補品亦無例外。反之,如果沒有偏性(即所謂的沒有毒),反而不是中藥了(那就是米飯、饅頭之類的谷食之屬)。所以藥無好壞、貴賤、關鍵在於應用得當,藥癥相符。
二、真正有毒的藥不會輕易開方
“對於那些真正有毒的中藥,如砒霜、雄黃、生巴豆、生馬錢子、生草烏、輕粉等,絕大多數醫生壹生中從未開過或使用過,許多有毒的藥物壹般醫院、藥房也沒有。即使要用這些有毒的藥物,也要向醫院提交專門的毒麻藥物處方並進行審核。因此,患者不用擔心自己會用上這些有毒藥物。”隨著醫學的發展,也有極少數醫生在使用某些有毒藥物,但是這都是建立在科研探索並取得壹些臨床成果的基礎上的。如醫生用砷制劑治療白血病、用雄黃制劑治療血液病,這壹類真正峻烈有毒的中藥,中醫基本沒人用,相反西醫卻拿來用,並且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大獎。很多所謂的毒藥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又賦予了新的內容。又如蜈蚣,古籍認為其有小毒,其實入藥後其毒性已全部失活。在西南地區甚至將其強壯作用當作補品應用。近30多年來,更將其作為治療陽痿的首選藥物。蟲類藥大家,國醫大師朱良春亦用其治療很多頑疾重患獲效。每多用至10余條。據中國醫藥報報道,雲南中醫學院和中科院動物所於1988年經過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各種科學實驗數據表明,成人每天服用蜈蚣的數量最多可以達到二十五條,長期服用不會有毒副反應。當然,特殊過敏體質又當除外。我也用蜈蚣制劑治療腫瘤及男性疾病。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每年用蜈蚣10萬余條,至今尚未發現不良反應。
“中藥之害在醫不在藥。中藥臨床是否安全的關鍵,不在於自身是否有毒性,而是在於臨床能否合理正確應用。中藥從本質上講是治病為第壹任務,其次才是養生保健(雖然治未病是我們的目標)。但是,現在許許多多根本就不懂中醫的人們更多地用中藥來保健,而且不管對不對癥,只要貴的我就吃,導致了許多毒副作用的發生。”我就見過幾位40多歲的男性,把人參、鹿茸、鹿鞭等上等的貴藥壹起煮水喝,認為這才是大補。結果喝了壹段時間,滿身長膿包,口腔潰瘍,血壓、血糖也高了,甚至連乳房都長了腫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