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作者名荀子,後人尊稱“荀卿”。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壹書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寫。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辟,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擴展資料荀子的思想
1、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將“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觀化與規律化,在荀子看來,天為自然,沒有理性、意誌、善惡好惡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陰陽風雨等潛移默化的機能叫做神,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為,天不是神秘莫測、變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變的規律。這壹規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賴於人間的好惡而發生變化。人不可違背這壹規律,而只能嚴格地遵守它。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各有自己的規律和職分。天道不能幹預人道,天歸天,人歸人。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來,與其迷信天的權威,去思慕它,歌頌他,等待“天”的恩賜,不如利用自然規律以為人服務。
甚至以對天的態度作為君子、小人之分的標準。強調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觀能動性。荀子明確的宣稱,認識天道就是為了能夠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百度百科—荀子 (戰國末期趙國思想家、教育家)
百度百科—荀子 (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