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釣魚島的最早記載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
那時中國的臺灣和釣魚島鄰近著另壹個獨立的國家叫琉球,
隋煬帝曾派使臣朱寬召其歸順,又曾派陳棱、周鎮州等率軍攻打,途中經過釣魚島。
中國有關領有釣魚島的最早文獻,
至少可上溯至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的《順風相送》至明朝,
中國人楊載在壹三七二年首先駐足釣魚島。
其間明人在臺灣轄區釣魚島采珠集藥、捕魚開發從未間斷過。
明朝中葉,戚繼光等抗擊倭寇時,就以釣魚島為戰略防線。
壹六〇二年日本侵犯琉球,琉球從此遭日人監督內政四十余年。
壹六五四年清康熙帝冊封琉球王為尚質王,
定兩年進貢壹次,稱中國為父國,用大清年號。
明清期間的多幅疆海圖都清楚標明釣魚島為中國的壹部分。
清代名著《浮生六記》的佚文,就是清代學者錢泳的手寫筆記《記事珠》。
正是他的親手抄錄,得以保留下沈復所著的《浮生六記》的第五記《海國記》。
日本主張對釣魚島擁有主權的理由之壹,是日本人古賀辰四郎在1884年“發現”該島,
而沈復發現釣魚島的時間為1808年,比日本人早76年。
海峽兩岸學者聚首南京,進壹步考證錢泳的手抄本《海國記》。來自臺灣師範大學的蔡根祥教授,江蘇省社科院文學所原所長蕭相愷以及古書發現者彭令,向本報記者獨家披露了文物發現及驗證的幕後曲折傳奇故事。
《記事珠》,發現在錢泳的筆下,有清嘉慶十三年“冊封琉球國”的記載、許多
關於琉球風物的詳細記載,還有沈復的身世及《浮生六記》各卷的標題,
***18頁,6200余字。
公元1808年,沈復隨同齊鯤、費錫章出使硫球。
《海國記》中記敘著《浮生六記》沈復出使途中的見聞。
當船行中硫邊境時,沈復以55個字簡潔生動地記載下釣魚島領域祭海的場景:
“十三日辰刻見釣魚臺,形如筆架。遙祭黑水溝,遂叩禱於天後,忽見白燕大如鷗,繞檣而飛。是日即轉風。十四日早,隱隱見姑米山,入琉球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