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古字形似曲柄斧,金的本義就是這種木工工具。現代常用斤作為重量單位的名稱,壹斤等於十二兩,而舊制的十六兩是半公斤。金是漢字的偏旁部首之壹,以金為能指的字多與軸有關,如斬、斷、叉等。
表意文字在古代,金是壹種像鋤頭壹樣鋒利的物體,金這個字本身就是這個物體的象形字。考古資料證明,金的起源非常古老,在甲骨文之前就出現了金這個詞。在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灰陶罐上,有壹個刻有文字的圖像,似乎是橫寫的阿拉伯文字7。大多數文獻學家認為這是金的第壹篇文字。
它與甲骨文、金文甚至小篆的聯系是顯而易見的。甲骨文是陶文的縮影,金文是陶文的壹個簡單省份,而小篆源於金文。左邊像阿津刃,其余像它的柄,但刃和柄是分開的,形狀很扭曲。應該很明顯,戰國文字是繼承了青銅器銘文的形制。如果左葉片再次彎曲,它將失去它的形狀。要理解隸書的原型並不容易。
作為壹種生產工具,古代的金很可能是用來伐木的。正因為如此,表達砍柴打柴觀念的詞(話)經常被人帶在身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分析”和“折疊”兩個字。
金燦可以用來砍柴,但也可以用來鋤地和砍人的頭。它不僅是壹種生產工具,也是壹種武器。古代的生產工具和武器沒有嚴格的區別。金用於戰爭,與起著同樣的作用。典型的例子就是《士兵》。
代表重量單位的“斤”來源於“斤”。“銅”是壹種金屬重量單位,也是壹種貨幣名稱。戰國時期燕晉楚多以“晉”為單位,有時幹脆寫“晉”。秦始皇統壹全國後,制定了統壹的度量衡標準:二十四銖為壹兩,十六兩為壹斤。
從此壹直到明清,壹直是每斤十六兩。直到1959中國人統壹了計量制度,改為每斤十二兩。按照舊制,半斤就是八兩,所以“半斤就是八兩”常用來形容兩個人大致相當,不分上下。在古籍中,經常用“金”代替“金”。其實“金”本來就是“金”的變體,因為發音相近。
1955公布的《第壹批異體字整理表》已將其排除為晉異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