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自範①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 孟子曰:“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 賠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②者乎?魯君之宋,呼於垤澤之門(3)。
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 註釋 ①範:地名,故城在今山東範縣東南二十裏,是魏國與齊國之間的要道。
②廣居:孟子的“廣居”指仁。如《滕文公下》所說:“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
③垤(die)澤之門:宋國城門。 譯文 孟子從範邑到齊都,遠遠地望見了齊王的兒子,非常感嘆地說:“地位改變氣度,奉養改變體質,地位是多麽重要啊!他不也是人的兒子嗎?” 孟子說:“王子的住多、車馬、衣服多半與他人相同,而王子像那個樣子,是他的地位使他那樣的。
何況那處在天下最廣大地位上的人呢?魯國的國君到宋國去,在宋國的城門下呼喊。守門的人說:‘這人不是我們的國君,他的聲音怎麽這樣像我們的國君呢?’這沒有別的原因,他們的地位相似罷了。”
下壹篇(養而不愛如養豬) 盡心上 養而不愛如養豬 原文 孟子曰:“食①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②者也。
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註釋 ①食:動詞,使之食,引申為奉養。
②幣:指禮物。將;送。
譯文 孟子說:“只是養活而不愛,那就如養豬壹樣;只是愛而不恭敬,那就如養鳥兒養愛犬等畜生壹樣。恭敬之心是在送出禮物之前有了的。
徒具形式的恭敬,君子不可虛留。” 下壹篇(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盡心上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①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②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註釋 ①財:通“材”。
②淑:通“叔”,拾取。艾(yi):同“刈”,取。
也 就是說,淑、艾同義,“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 接作為學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學的。這也就是所謂“私淑弟於”的意 思。
譯文 孟子說:“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壹樣滋潤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以學識風範感化他人使之成為私淑弟子的。這五種,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下壹篇(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 盡心上 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 原文 公孫醜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①。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註釋 ①彀率:拉開弓的標準。
譯文 公孫醜說:“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壹樣,似乎高不可攀。為什麽不使它成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 孟子說:“高明的工匠不因為拙劣的工人而改變或者廢棄規矩,絕不因為拙劣的射手而改變拉弓的標準。
君子張滿了弓而不發箭,只做出要射的樣子。他恰到好處地做出樣子,有能力學習的人便跟著他做。”
下壹篇(以道殉身與以身殉道) 盡心上 以道殉身與以身殉道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譯文 孟子說:“天下政治清明的時份,用道義隨身行事;天下政治黑暗的時候,用生命捍衛道義。沒有聽說過犧牲道義而屈從於他人的。”
讀解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就是“天下有道則見”(《論語?泰 伯》),就是“邦有道則仕”(《論語?衛靈公》),也就是,“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但“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卻似乎比“無道則隱”,“邦無道 則可卷而懷之”和“窮則獨善其身”來得要壯烈壹些,而大有 “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的意思了。
殺身成仁便是以身殉道。 只有叛徒才以道殉人。
當然,從更深層次的意思來理解,“無道則隱”,“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和“窮則獨善其身”也可以說得上是“以身殉道”的表現,因為這樣做是為了“道”而舍棄了自身的所謂“前程”,只不過沒有舍棄生命罷了。 只要不屈誌變節,也就不是以道殉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 這雖然也沒有“殺身”,而只是“獨善其身”,但卻是不願以道殉人的典型。 雖無壯烈,卻也大義凜然。
下壹篇(求教必須虛心) 盡心上 求教必須虛心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②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註釋 ①滕更:滕國國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學。②挾(Xie):倚仗。
譯文 公都子說:“滕更在您門下學習,似乎應該在以禮相待之列, 可是您卻不回答他的問題,為什麽呢?” 孟子說:“倚仗著自己的權勢來發問,倚仗著自己賢能來發問, 倚仗著自己年長來發問,倚仗著自己有功勞來發問,倚仗著自己是老交情來發問,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有這五種中的兩種。”
下壹篇(其進銳者,其退速) 盡心上 其進銳者,其退速 原文 。
2. 翻譯《孟子》文言文孟子說:“這樣說來,小國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大國,人數少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人數多的,勢力弱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勢力強的。
現在天下擁有千裏見方土地的國家壹***只有九個,齊國的土地湊起來也不過只占九分之壹。拿九分之壹的地方去征服九分之八的地方,這跟鄒國和楚國對抗又有什麽兩樣呢?您又何不回到根本上去求得問題的解決呢?“現在大王您如果發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想做官的人都願意在大王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願意在大王您的田野裏種地,經商的人都願意到大王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願意到大王您的國土上來遊歷,天下那些痛恨自己的國君的人,都願向大王您訴說。
要是真能做到這樣,又有誰能跟您對抗呢?”。
3. 《論語》《孟子》全文翻譯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張教院外語系 《孟子》解讀萬章上(***九章)(壹)萬章問曰:“舜往於田,號泣於旻天,何為其號泣也?” 萬章問道:“舜走到田裏,對著天訴說、哭泣,他為什麽要訴說、哭泣呢?”孟子曰:“怨慕也。”
孟子說:“因為他(對父母)既抱怨又眷念。”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
’然則舜怨乎?” 萬章說:“‘父母喜歡自己,高興而不忘記父母;父母討厭自己,憂愁而不抱怨父母。’(按您這麽說,)那麽舜是抱怨父母嗎?”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①:‘舜往於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於旻天,於父母,則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②:我竭力耕田,***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
為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③,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
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
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孟子說:“(以前)長息曾問公明高:‘舜到田裏去,我聽您解說過了;對天訴說、哭泣,這樣對父母,我還不理解。’公明高說:‘這不是妳所能明白的。
4. 翻譯《孟子》文言文(孟子)說:“從這裏便可以看出:小國不可以跟大國為敵,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現在中國土地總面積約九百萬平方裏,齊國全部土地不過壹百萬平方裏。以九分之壹的力量跟其余的九分之八為敵,這和鄒國跟楚國為敵有什麽分別呢?〔這條道路是走不通的,那麽,〕為什麽不從跟本著手呢?現在王如果能改革政治,施行仁德,便會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齊國來做官,莊稼漢都想到齊國來種地,行商坐賈都想到齊國來做生意,來往的旅客也都想取道齊國,各國痛恨本國君主的人們也都想到您這裏來控訴。
果然做到這樣,又有誰能阻擋得住呢?”。
5. 孟子原文及翻譯 g. *** kk8.cn戴盈之曰:“什壹,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壹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宋國大夫戴盈之說:“稅率十分抽壹,免除關卡和市場的賦稅,今年還辦不到,先減輕壹些,等到下年然後實行,怎麽樣?”孟子說:“現在有個每天偷鄰居壹只雞的人,有人告訴他說:‘這不是君子的行為。’他便說:‘預備減少壹些,先每個月偷壹只,等到下年就完全不偷了。’如果知道這種行為不正當,便應趕快停止下來,為什麽要等到下年呢?”
6. 孟子文言文翻譯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誌之士才能做到,至於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後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老百姓的產業,壹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於餓死。然後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定人民的產業,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能養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還來不及,哪裏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麽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麽)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狗、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餵養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壹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校的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發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這樣如果還不能統壹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7. 《孟子 梁惠王上》 全文及其譯文是什麽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稱王)者,未之有也。
譯: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也算)是盡心啦!黃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裏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把黃河以東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黃河以東遭遇荒年也是這樣。察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
但鄰國的百姓並不更少,我的百姓並不更多,為什麽呢?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擊鼓進軍,兵器刀鋒已經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壹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壹百步,(您以為)怎麽樣呢?惠王說:不可以。
只不過沒有逃跑到壹百步罷了,這也同樣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不違背農時,糧食就吃不完。
密網不進池塘捕魚,魚鱉就不會吃完。按照季節砍伐樹木,那木材便用不完。
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使百姓對供養活人埋葬死者沒有什麽不滿。百姓對供養活人埋葬死者都沒有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憑此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了。畜養雞、豬、狗等家禽、家畜,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吃到肉了。
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數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有挨餓的情況了。擴展資料《梁惠王章句上》選自《孟子》。
《孟子》壹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同編撰而成。《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壹起稱“四書”。
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
參考資料:
原發布者:張教院外語系
《孟子》解讀萬章上(***九章)(壹)萬章問曰:“舜往於田,號泣於旻天,何為其號泣也?” 萬章問道:“舜走到田裏,對著天訴說、哭泣,他為什麽要訴說、哭泣呢?”孟子曰:“怨慕也。” 孟子說:“因為他(對父母)既抱怨又眷念。”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 萬章說:“‘父母喜歡自己,高興而不忘記父母;父母討厭自己,憂愁而不抱怨父母。’(按您這麽說,)那麽舜是抱怨父母嗎?”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①:‘舜往於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於旻天,於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②:我竭力耕田,***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為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③,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孟子說:“(以前)長息曾問公明高:‘舜到田裏去,我聽您解說過了;對天訴說、哭泣,這樣對父母,我還不理解。’公明高說:‘這不是妳所能明白的
9. 孟子全書譯文1《莊暴見孟子》譯文莊暴進見孟子,說:“我朝見大王,大王和我談論喜好音樂的事,我沒有話應答。”
接著問道:“喜好音樂怎麽樣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錯了!” 幾天後,孟子在進見宣王時問道:“大王曾經和莊暴談論過愛好音樂,有這回事嗎?” 宣王臉色壹變,不好意思地說:“我並不是喜好先王清靜典雅的音樂,只不過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很不錯了!在這件事上,現在的俗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
宜王說:“能讓我知道是什麽道理嗎?” 孟子說:“獨自壹人娛樂,與和他人壹起娛樂,哪個更快樂?” 宣王說:“不如與他人壹起娛樂更快樂。” 孟子說:“和少數人壹起娛樂,與和多數人壹起娛樂,哪個更快樂?” 宣王說:“不如與多數人壹起娛樂更快樂。”
孟子說,“那就讓我來為大王講講娛樂吧!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音樂,為什麽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旗幟的華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麽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
’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於不和民眾壹起娛樂的緣故。 “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麽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旗幟的華麗,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麽能圍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於和民眾壹起娛樂的緣故。
君王若能仁慈無私,所喜歡的音樂必然日漸和雅,如和風細雨潤人心田。禮樂天然,出自心田,民之樂即王之樂,天下同此樂,王之有也即民之有,這就是真正天下大同、仁德治世的王道。
倘若大王與百姓壹起娛樂,***同分享內心的喜悅,那麽就會受到天下人的擁戴!” 樂,那就可以稱王於天下了。”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裏的小城,七裏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
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
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麽不作戰,作戰就壹定勝利。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墻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裏釋放後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裏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壹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壹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了解。在壹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4齊桓晉文之事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中沒有稱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後世失傳了。
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壹定要說,那麽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要有什麽樣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統壹天下呢?" (孟子)說:"安撫老百姓而稱王天下,便沒有什麽人能抵禦他了。
" (齊宣王)說:"象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老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根據什麽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
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裏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來祭鐘。"大王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那人問)道:"那麽,廢棄祭鐘的儀式嗎?"妳說:"哪能廢呢?用羊來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
" (孟子)說:"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