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在全面接手南宋遺風後,將水運乃至航海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高度。根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甚至在《馬可波羅遊記》中,我們發現元朝絕對是壹個航海技術非常先進的時代。不僅有極其先進的航海技術,有些造船技術甚至領先歐洲壹百多年。而且元朝留下了很多值得驕傲的航海事跡。於是,今天的學術界都認為,明朝鄭和之所以能夠下西洋,是因為他繼承了元朝的造船技術。
這麽強大的水運技術是怎麽“練”出來的?根據邊肖的研究,元代的水運技術主要體現在三種船上。
第壹個是元代的海船。在古代中國,糧食是國家的命脈。所以,糧食的運輸通常是通過官方管理的河道、海道,甚至水陸聯運,也就是水運。最重要的水上運輸工具是運水車。到了元代,出現了最強大的水罐車。根據現代考古復原,元代海船的設計是非常科學的。這種船的船底是平的,外形兼具遮陽船和風鉆船的優點。因此,這種獨特的設計使海船具有很強的通過性,不僅可以在沿岸有沙灘的淺水區航行,而且可以非常輕松地在河流甚至海水中航行。安全、可靠、快速的海輪是元代水上運輸的絕對利器。
第二種是元朝的商船。元代內部航行以水運為主。元朝還有絕對龐大的海外貿易。以至於今天人們在研究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時,都冒出壹個專有名詞,叫做“宋元貿易”。元代的泉州、溫州、廣州都是吞吐量巨大的商埠,尤其是泉州港,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從這些港口出航的商船可以直達菲律賓、馬來半島和阿拉伯半島,以及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的幾乎所有海岸。支撐海外貿易的是元朝強大的商船。據記載,元代商船“掛壹桿十枝,造壹槳八翼,舵好,索細,失於異國”。通俗地說,船大,帆高,索具精良,不怕風浪,足以遠洋航行。
第三種是戰艦。元朝不僅有我們熟悉的騎兵部隊,還有專業的戰船。而且根據考古發現,元代的戰船還是很有特色的。與傳統的“短胖”戰船不同,它們采用細長型,船體細長,長寬比甚至達到五比壹,遠大於中國其他時期的古船。同時,水密艙在軍艦上被廣泛使用。這種戰艦不僅機動性好,而且抗沈性強,更適合海上作戰。
這裏很多人都有疑問。因為我們都知道,元朝歷史上,忽必烈兩次遠征,都失敗了。海上能力很強的元朝戰敗海戰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元帝國真的背不了這個鍋。真相是:因為地理原因,元朝遠征的戰船不是本地造的,而是當時韓國造的。但是,壹方面,韓國的造船技術遠不如元朝。另壹方面,當時的朝鮮人對元朝的統治並不滿意,反而很抵觸。加在壹起,不僅造船用的材料質量很低,制造質量也不合格,甚至連龍骨上的鉚釘數量都沒有達到規定的要求。這麽差的軍艦再遇到臺風不沈是不正常的。
所以我們必須牢記技術就是生命,質量就是生命。再高的技術,不註重質量也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