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國有企業如何走出困境之對策研究

國有企業如何走出困境之對策研究

李肖敏 寇誌宏 曹恒軒 / 文 壹、部分國有企業面臨困境 當前我國部分國有企業處於困境,表現為經濟效益較差,虧損嚴重,停產半停產問題普遍存在。而造成這種困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在經濟體制轉型時期,部分國有企業不活,主要是體制原因,也有政策性原因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具體地說,首先是歷史性原因。在傳統體制下,利潤全部上繳,國有企業缺乏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基金,企業的歷史包袱沈重,富余人員多,企業辦社會負擔重。 其次,是現實的原因。國家拿國有企業上繳的利稅用於發展和改革,可以說,作為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的國有企業,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再次,是企業外部環境的原因。政府職能轉變滯後;“小政府、大社會”的新型城市政府管理模式尚未形成;責、權、利的關系有待進壹步理順;多種經濟要素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資結構所形成的市場環境不健全,還未形成完善的市場體系和規範的市場秩序。 此外,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環境和政策的影響,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波動,國家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調整等,也會增加國有企業發展的困難。最後,還有企業在承包制、股份制改革以後企業內部管理的原因,如信息機制、動力機制、經營管理機制、領導班子、企業行為、財務管理報表、勞資關系、職工積極性等問題。 二、問題的表現形式 圍繞國有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們分別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來論述。 (壹)從企業的角度分析 1.經濟效益較差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先後經過資產評估、兩輪承包制改革、股份制試點改革,特別是中***中央和國務院在試行“抓大放小”政策以後,主動對國有資產進行了“有進有退”的戰略性重組以後,國有企業普遍實行了股份制改革,這為國有企業註入了活力,我國的國有企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另壹方面,由於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影響,企業經濟效益較差問題依然是國有企業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國有企業必須深化改革,加強國有資產管理,以保證國有經濟的健康、有序、統籌兼顧和可持續發展。 2.國有企業稅負重。改革以來,為鼓勵多種經濟成分***同發展,國家對私營經濟、民營經濟、三資企業、合資合作企業和鄉鎮企業實行優惠政策,而國有企業在這方面卻沒有獲得相應的優惠。國有企業稅負相對較重,即使實行了1994年稅制改革和後來的稅費改革,卻仍然沒有取得明顯的收效。 3.企業“辦社會”負擔。國有企業壹般都有相當數量的離、退休職工須由企業來支付退休金、醫藥費等以保障其生活。因此,在現行體制下,必須建立合情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完善的多層級社會保障體系。 4.富余人員多。國有企業富余人員多,必然會導致生產成本高,勞動生產率低,企業經濟效益和經營績效較差。因此,在1995年國務院制定並實行統壹的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以後,還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勞動就業政策,並且解決好勞資糾紛和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 5.債務負擔過重。從1994年對12.4萬個國有企業清產核資的統計資料看,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經上升為75.1%,企業的自有流動資金不到10%.同時,企業之間相互拖欠貨款所造成的負債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這嚴重影響了企業的信用,以致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形成了不良資產和相互間的債務問題。 6.技術設備落後老化。許多國有企業技術設備陳舊,生產工藝落後,卻無力更新改造。因此,要開源節流,勤儉節約,並制定壹系列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技術改造政策以解決好這壹問題。 (二)從宏觀的角度分析 1.管理體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管理體制改革,財政、稅收、貨幣、金融、外貿、投資體制等都逐步按市場經濟的要求運作,國有企業舊的經營機制與新的經濟管理體制相矛盾。因此,要在體制創新、深化改革的基礎上,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建立健全適應新時期市場經濟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 2.投資體制。從投資的宏觀調控來看,長期以來,政府對投資總量的控制比較重視,而往往忽視對投資結構的調控。特別是在實行財政上的“分竈吃飯”體制之後,導致投資決策過於分散,雖然投資年年增加,卻大量地進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重復生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有了投資決策權和投資收益權,相應地,企業要承擔投資風險,企業的投資行為得到了規範。此外,還須綜合運用價格、稅收、匯率、利率、證券等經濟杠桿,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及其他配套改革,以有效加強投資管理,防止地方保護主義和重復建設。 3.所有制結構。國有企業的許多問題都同所有制結構有關。從改革的觀點看,只有以產權改革為核心,從原先所有制的單壹形式走向所有制的多元化,在實踐中找到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管理的具體途徑,才能逐步消除所有制結構的不合理狀況,從而解決好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層次問題。 4.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而這種轉變反過來制約著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例如:政府必須處理好國有企業的機構改造,處理好國有企業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的關系,並且還要制定相關的技術政策、就業政策、投資政策、優惠政策等等。 5.管理者缺位問題。在傳統體制下,企業辦社會負擔過重,歷史包袱過多。在從傳統體制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國家加強了宏觀調控。然而,在經歷了產權制度改革和所有權、經營權的兩權分離以後,卻沒有建立起所有權與控制權相統壹的公司治理模式。再加上因為投資多元化等原因所造成的經營管理權限問題,產品結構滯後於市場需求,從而形成了“搭便車”、內部人控制、企業管理機制虛置、管理者缺位等諸多管理問題。 三、增強企業活力的對策分析 (壹)從企業的角度分析 1.競爭機制。市場的活力在於競爭,企業活力最終是競爭力,而競爭的動力又來自何方?這就要求企業在重視信息機制、動力機制之外,必須要有競爭機制。國有企業通過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以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此外,還要創造公平、合理的競爭條件,加強市場的組織管理,為國有企業營造壹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和較好的競爭環境。 2.激勵機制。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還必須建立經濟利益激勵機制和優秀企業家評選獎勵制度,積極推行新的企業文化和更新價值觀念,努力保持企業家隊伍的相對穩定。針對產權不明晰、所有權與控制權不統壹問題,必須研究國家統壹宏觀調控下企業微觀規制和公司治理模式,並且以合理的舉措維護企業經營者的權益。 3.資本市場。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還必須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壹方面,建立了資本市場,證券市場就走上了規範運行的道路,產權市場和產權交易就成為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壹條重要途徑;另壹方面,通過積極培育資本市場,可以推進國有企業制度創新,從而主動地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改造和重組。 4.企業制度創新。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要想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還必須從以往的政策調整轉向企業制度創新,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形成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並且要以現代企業制度創新帶動企業組織、管理、技術、市場等多方面的創新,創造出引導國有企業走向成功的物質條件。 (二)從宏觀的角度分析 1.產權關系必須明確。在國有產權制度改革中,既要借鑒西方經濟學中有關的產權理論,又要總結社會主義改革實踐中產權理論的研究成果。具體地說,需註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明確界定各方產權,賦予國有企業充分的法人產權(即企業產權),使企業成為擁有法人財產權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其次,國家要在經濟立法上有所作為,要制定壹系列的經濟法規,並采取相應措施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第三,建立健全包括產權交易市場在內的要素市場體系,並制定科學、統壹的管理辦法,以期有效防止地方保護主義。 2.政企職責必須分開。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完全、測不準原理、報喜不報憂,這些都是企業管理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政企不分,政資不分,扭曲了企業和職工的合理行為,阻礙了社會分工和協作的內在經濟聯系。實行政企分開,壹方面是企業與國家的政企分開,另壹方面是企業與社會的政企分開。事實上,政企分開後,企業不再有行政隸屬關系而只有產權隸屬關系。這樣,不僅可以推動企業形成良好的運行模式,而且還可以促成企業集團之間的合理分工、科學定位和有序發展。 3.必須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不僅包括商品市場,而且包括要素市場——即資本市場、人才市場、產權市場、信息市場、人力資源管理,等等。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必須進壹步發展和維護商品貨幣關系,培育各類市場,並有效地維護市場體系的秩序和均衡。同時,要致力於證券交易所、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組織等市場中介組織的發展和建設,加快經濟立法,為國有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秩序和社會環境。 4.必須實行科學、民主的管理。要使國有企業走出困境,就必須正確認識深化改革和加強管理的關系。壹方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就要在國有企業中形成能提高生產效率、協調人際關系、激勵員工誌氣等機制,從而有助於企業資源的有效整合;另壹方面,在企業經營決策中,要努力學習現代市場經濟理論中先進的經營哲學和經營管理理念,要尊重職工參加企業民主管理的權利,正確處理“老三會”與“新三會”的關系,維護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只有不斷總結經驗,務實進取,國有企業才能充滿活力,國有企業改革才能走上壹條希望之路。 參考文獻和資料: 陳功 主編:《大轉折 中國加入WTO十大預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9年。 芮明傑 著:《現代企業管理創新》,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年。 彭致圭 主編:《經濟發展環境縱橫談》,山西經濟出版社,2002年。 羅殿軍 著:《現代企業制度創新》,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年。 陳英 張俊山 等著:《重讀〈資本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聞采 編:《呂日周訪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文章原載於《山西統計》1999年第6期,曾轉載於《中國當代思想寶庫》,經作者修改後重新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