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天竈神要上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為廚房提供糖果,讓竈神說好話。
還有煙火。
妳可以參考以下資料...~祝妳好運~!
農歷新年的起源和習俗
在中國,春節通常是以祭竈開始的。民謠“二十三,香瓜棒”指的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祀竈。有“官三民四船工五”之說,即臘月二十三官持祭祀竈,二十四日百姓持,二十五日宅船持。
祭竈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很廣的壹種習俗。在過去,幾乎每個廚房都有壹個“竈神”神。人們稱這個神為“命主菩薩”或“竈主命”。據說他就是玉帝加封的“九天東廚統領廚宮”,負責管理各家的廚火,被崇拜為壹家之主的保護神。竈神龕多位於廚房的北面或東面,竈神的神像在中間。有些沒有竈王壁龕的人還直接把神像貼在墻上。有的神只畫壹個竈神,有的神有男女兩個。女神被稱為“廚神奶奶”。這大概是對人類情侶形象的模仿。竈神的雕像大多還印有這壹年的日歷,上面寫著“東方廚師掌管生活”、“人間監督之神”、“壹家之主”等字樣,以示竈神的地位。兩邊都有“天道說好,下界保平安”的對聯,祝福全家平安。
竈神從去年大年三十開始就壹直呆在家裏保護和監督家人。臘月二十三,竈神會升天,向天上的玉帝報告這壹家的善行或惡行。送竈神的儀式稱為“送竈”或“辭竈”。根據竈神的報告,玉皇大帝把新的壹年吉兇禍福的命運托付給了這家人。所以對於壹個家庭來說,竈神的報告真的很有意思。
送竈壹般在黃昏舉行。壹家人先去廚房,擺好桌子,在廚房墻上的神龕裏給竈王爺上香,獻上用焦糖和面粉做成的蜜瓜。然後把竹竿紮成紙馬,做動物的飼料。用焦糖祭祀竈神,是為了讓他老人家嘴甜。有的地方還在竈王爺的嘴上裹上糖,說“多說好話,不說壞話。”這是用糖堵住竈神的嘴,叫他不要說壞話。在唐代的《舊時代年譜》中,偶有“司明(竈神)用酒糟敷在竈上而醉”的記載。人們用糖塗上竈王爺的嘴後,摘下神像,帶著紙和煙升天了。有的地方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稈和松枝,然後把供奉了壹年的竈王爺雕像從神社裏拿出來,和紙馬、草料壹起放在火上燒。院子裏燈火通明,此時壹家人圍著火堆磕頭,邊燒邊祈禱:今年二十三了,我要送竈尺去西天。有壯馬,有草料,妳會平安到達。蜜瓜又甜又甜。請對玉皇大帝好言相勸。
送竈神的時候,有的地方還有幾個乞丐,打扮起來,唱歌跳舞挨家挨戶送竈神,取名“送竈神”,換取食物。
臘月二十三的祭祀爐,與中國的新年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壹周後的除夕夜,竈神帶著壹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和其他神壹起來到了人間。竈神被認為是指引天上諸神的。其他神過年後又升天了,只有竈神會在別人的廚房裏呆很久。迎神的儀式叫“接神”,對竈神叫“接竈”。壹般是除夕夜拾竈,儀式簡單很多。那時候只要換上新的竈燈,在竈龕前燒香就行了。
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祀竈”。有些地方,女人不祭竈。據說竈神長得像小白臉,怕女人祭竈,有“男女之嫌”。對於竈神的起源,由來已久。在中國的民間神中,竈神的資格由來已久。早在夏朝的時候,他就已經是被百姓崇敬的大神了。據古書《禮記·禮記》記載,孔英達說:“顓頊之子日立為祝融,拜為竈神。”《莊子·盛達》記載:“竈有饃。”司馬彪評價說:“饃饃,竈神,壹身紅衣,看起來是個美女。”“抱樸子。《魏徵》也記載:“在壹個漆黑的夜晚,竈神還指責天上的白衣人。”這些記錄很可能就是竈神的來源。還有,或者竈神是個挖柴生火的“燧人氏”;還是神農的“火官”;或《黃帝烹任》的“蘇李記”;或竈神姓張,名榜,字郭;眾說紛紜。民間流傳著壹個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時候有個姓張的家庭,兄弟倆,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油漆工。我哥哥的專長是烹飪鍋碗瓢盆。他被東街和西廣場邀請,他們都稱贊他的廚藝很高。他成名已久,稱他為“張躁王”遠在千裏之外。奇怪的是王說,無論誰建立了壹個爐子,他喜歡幹涉別人的家,如果有爭議的話。遇到吵吵鬧鬧的媳婦,他會勸,遇到兇婆婆,他會說自己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鄰居有事都會找他,大家都很尊重他。王活了七十歲,他死的時候,正好是臘月二十三的深夜。在王死後,張嘉珂陷入了壹片混亂。原來王是壹家之主,家裏的壹切都由他指揮。現在大哥已經離開了人世,弟弟只能寫詩畫畫。雖然他花了很多時間,但他從來沒有打理過家務。幾個房間的媳婦吵著要分開,畫師被攪得無奈,整天皺著眉頭。壹天,他終於想出了壹個好主意。臘月二十三,王逝世壹周年,深夜,畫師突然打電話叫醒全家,說大哥出現了。他帶著兒子、兒媳和全家人來到廚房,卻看到漆黑的廚房墻壁上,搖曳的燭光顯示出王和亡妻的樣子,全家人都驚呆了。畫家說:“我睡覺的時候夢見大哥大嫂成仙了,玉帝給他起名叫‘九天東廚命廚為宮中之王’。妳總是又懶又懶,嫂子不和,不敬不孝,讓家人不安。”大哥知道妳們要分手,很生氣。他要去告訴玉帝,他會在除夕那天下來懲罰妳。聽到這些話,孩子們的侄子和媳婦們嚇壞了,他們立即跪下,連連磕頭,並急忙把王平時最喜歡的糖果帶到爐子上,懇求竈王原諒。從此,經常吵鬧的叔叔、哥哥、兒媳再也不敢鬧了。全家和睦相處,老少和睦。鄰居們知道了這件事,消息傳開了,他們都來到張的家,想知道真相。其實臘月二十三晚上廚房墻上的竈王爺是畫家提前畫好的。他來鎮上嚇唬他孩子的侄子和兒媳,但這種方法真的很管用。於是鄰居來找畫師打聽情況,他只好裝模作樣,把畫好的竈王爺分發給鄰居。於是,沿著農村流傳開來,家家戶戶的廚房都貼上了竈王爺的形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祭竈神,祈求家人平安的習俗。祭祀竈神的習俗流傳開來後,從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其納入祭祀儀式,在全國範圍內制定祭祀竈神的規則,成為固定的儀式。
臘月二十三,意味著年關將至,因為過年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臘月二十三前後,大家壹年四周都很忙。
1.殺豬:當地稍微好壹點的民間家庭,雖然常年吃肉不多,但想養壹頭豬殺豬過年。臘月二十三(含此日)前,臘月三(立春前)內的單日為殺豬日。村裏只有壹兩個人會殺豬,主人請了西家很忙。村子裏到處都是豬在叫。殺豬那天,要請“家中父子”和親友“嘗菜”,就是在豬脖子上割壹塊肉,翻炒著喝。這種活動也叫“破盤”。2008年,有人在過年的時候吃壹些豬肉,把壹些骨頭去掉,掛起來晾幹,為來年吃或者招待客人做準備。有的人吃壹半,市場上賣壹半;當所有用錢的人都被賣了,只剩下吃人頭吃腳,下水了。
2.掃塵:“雞初啼,掃房掃廳掃院”。從《禮記》中的這些記載可以證明,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年前就有掃塵的習慣。至於宋朝,臘月掃塵更是民間所樂。宋在吳《夢想錄》中記載:“十二月,無論大小,皆人掃門,除塵汙穢,打掃各家。”可見當時家家戶戶都是這樣。
臘月二十三前後,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做衛生,拆洗被褥,換衣服,刷新房屋,打掃爐竈,清除垃圾,使裏裏外外幹凈整潔。俗話說“臘月二十三,家家翻箱倒櫃”。掃塵作為代代相傳的節日習俗,的確是中華民族的壹大傳統美德。這不僅增添了節日的氣氛,也對人們的疾病預防和保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祭竈:竈神,俗稱“竈王爺”、“竈王爺”、“竈王爺”。關於竈神,眾說紛紜。當地傳說,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周後,斬封為“廚主”,的妻子成了“廚奶奶”,夫妻* * *共治壹家。有人說是祝融,顓頊的兒子,古代傳說中的著名人物。還有壹種說法是竈神“姓張,名榜,字郭”,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故事。其中壹個說張丹娶了丁香,丁香很尊重公婆。她既聰明又賢惠。張丹在外面做生意發了財,愛上了妓女海棠,回家和丁香花休學,只給丁香花壹頭牛和壹輛破車。老牛弄壞了車,拖著紫丁香去了壹個可憐的老婆婆家。丁香嫁給了老太婆的柴火兒子,過上了安逸的生活。海棠偷懶,大火燒毀了家產,張丹只好流浪乞討。臘月二十三,他去丁香家乞討。被認出來後,他很慚愧。他壹頭紮進廚房門,窒息而死。因為他是玉帝的家人(都姓張),所以玉帝封他為竈王爺。
起初,竈神大概只關心人的吃。後來擴大到保護壹家人安康團圓,同時監控每家每戶的“善惡功過”。神向玉皇大帝報告,玉皇大帝據此決定人的壽命極限、福報和命運。因此,竈神也被稱為“九天東廚的首席廚師”。所以,以前有些家庭成員,如果發生了不為人知的、不可理解的爭執,雙方都跪在廚房前發誓,祈求竈神的審判。當然,這是今天讓人發笑的愚蠢之舉。
有壹首關於窮人祭竈的民謠:“竈神,本名張,壹碗涼水有三根香。這壹年,男孩日子不好過,明年就吃竈糖了。”窮人用壹碗水給自己的竈臺獻祭,是不會在意竈王爺會向上天“報告”什麽的。民間還流傳著壹句順口溜:“我叫老張,娶了媳婦,取名丁香。我在凡間受了委屈:沒有廟,沒有安堂,三塊磚板。這是我的家鄉。貓拉屎拉在我身上;蜘蛛織網,結在我臉上;煙霧繚繞,看不清楚。臘月二十三,穿上新衣服...還在我頭上貼了個“福”字。新年之際,幾日風光;過年了,不尊重我廚王。”最後他說:“我寫了壹封信,去見玉帝。我這次會上天堂,再也不會墮落了。”沒想到,玉帝頒布了聖旨,還是讓他立刻回到了人間。
臘月二十三晚上,是當地人祭竈的時候,也是給竈主“報”餞行的時候。家家掛上印在木板上的“棗爺”畫像,獻上糖果水果,殺豬戶,獻上沾滿藏油的豬頭。不殺豬的也要殺壹只公雞來獻棗業。然後全家的男性成員壹起燒香,手表和馬,鞠躬,磕頭。據說燒“天馬”是讓竈主在天上“騎”的。
我們的祖先也非常聰明。他們怕趙先生在天庭報功時胡言亂語,便貼出“天庭說好話,回宮帶來好運”的對聯,先寄予厚望,後以各種祭品行賄。但是,我還是覺得不安全。如果棗先生吃了別人的飯嘴還不軟,還“秉公辦事”,對自己還是不利,他就會在祭祀中摻入廚糖(當地糖店用麥芽、黃米制作的壹種粘糖,用於祭祀,俗稱“廚糖”),使他張不開嘴,說不好的話也沒必要,說好的話也沒必要。每個人都想幹凈安全,這也是普通人的無奈之舉。玉帝開總結會的時候,大家都保持沈默,認為天下太平是壹件很奇妙的事情。
4.年:臘月二十三前後,是當地人置辦年貨,準備過年的緊張時期。女人們要推米、磨米、蒸飯、和面、做豆腐、泡豆芽,還要給孩子們縫新衣服、新帽子、新鞋子。他們整天都很忙。管事的男人聚集在南方,聚集在北方看市場買東西。“娃娃要煙火”、“媳婦要新衣服”、“廚師長”、“門神”、香案、燒紙、紅紙、豬肉、蔬菜、香料,缺壹不可,常常為缺錢而皺眉頭。臘月的市場特別火爆,商賈雲集,貨物如山,壹街兩線,座無虛席;地攤叫賣聲不絕於耳,砍價聲嘈雜。集市上的男男女女熙熙攘攘,肩背包袱,胳膊上挎著手提袋和籃子,東問西問,東挑西揀,買自己需要的東西,東奔西跑,直到太陽西沈大海,才有交易。
俗話說“臘月窮漢比馬快”,意思是窮人日子不好過。欠債的要還錢,還不起的要躲債;沒飯吃的就要去借飯吃,東奔西跑,弄點小麥粉給孩子們過下壹年。正如楊白勞在歌劇《白毛女》中所唱的:“賣豆腐掙了幾塊錢,在街上買了兩斤面,拿回家包餃子,壹年下來,其樂融融。”每當臘月過後,人們總會看到壹些人帶著兩指寬的壹綹豬肉回家。所以,俗話說“富人過年,窮人不好過。”當然,這壹切都已經成為歷史,但我不能忘記過去,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