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分為吳越兩地,為何今天只有吳語方言沒有越語?

古代分為吳越兩地,為何今天只有吳語方言沒有越語?

“且吳與越,同音***律,上合星宿,下***壹理。”吳越,是中國江浙地區的借代詞,即是現在的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壹帶的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為兩國,雙方對峙、互相攻伐,積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敵,但是自古以來兩地語言相通、習俗相同,正如《呂氏春秋》所言“夫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習俗同,言語通,我得其地能處之。”千百年之後,終是化了積怨,被後人定為同族。

壹、吳越文化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自是繁衍過無數文化,這吳越文化便是其中較為重要的壹支,哪怕在現在的21世紀,上海被稱魔都,更是中國的經濟中心,而上海正是身處吳越文化所孕育而出的聖地。有關吳越地區,有很多是我們普通人就能夠耳熟能詳的文化歷史。比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誌切復仇”,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後消滅吳國,逼得夫差自殺。越王勾踐隨之亦稱霸中原;又如:伍子胥壹夜白頭、千金報恩的故事;再如範蠡功成身退的典範;甚至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被全球公認的兵學聖典《孫子兵法》也是屬於吳越文化中的壹部分。春秋時期的吳越文化就是華夏壹顆璀璨的明星,其後幾千年更是出過無數的帝王將相、文人騷客,比如孫權、範仲淹、陸遊、林和靖、王國維、魯迅等等。

說起吳越文化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提起江南文化大家必定不陌生。其實,經過歷史的演變,這江南文化就是吳越文化。吳越之地在先秦古籍當中不叫江南,叫江東。然而時過境遷,先秦時代的“江南”如今被稱為“江湘”、“江漢”,而先秦的“江東”則被稱為“江南”。這個“江南”不單單是地域上的長江之南,還必須有鮮明的文化特征。長江與錢塘江(浙江)組成的“江浙”則是小江南、狹義江南,或可直接代表“江南”壹詞。當江東改稱江南,文化經濟意義上的“江南”越來越明確地“轉指”傳統的吳、三吳、吳越地區。如果只是簡單探索吳越文化,大可將之視為江南文化,假如有人能從中國古代浩瀚的典籍之中如二十四史去整理出屬於吳越部分的資料來,內容壹定非常可觀。

二、有文化就必定有語言,那麽吳越地區人說的什麽話?

我們都知道現在中國有七大方言,分別為:粵語、贛語、北方話、閩語、吳語、客家方言和湘語。而吳越地區的方言自然是吳語。但是妳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古代吳越地區並非通用吳語,而是古越語。

越族是吳越的原住民族,後來壹部分南遷到今壯、侗、水、傣等民族的居住地區,壹部分則與華夏民族融合為今天的吳越民系。當時他們所使用的古越語(屬侗臺語系),不同於今天的吳語(屬漢藏語系)。

吳越兩族居民所講的古越語,大致是現在侗臺語族(Tai–Kadai

languages)的祖先。操這種語言的民族現今主要為壯、傣、泰(泰國的主體民族)等民族.而至於為什麽這些少數民族都主要分布在南亞以及雲貴壹帶,就涉及到歷史的問題了.這支民族的先祖原本生活在中國的南方,後往南遷徙。直接記述古越語語音的文字記錄少之又少,僅在《越絕書》、《吳越春秋》,以及揚雄的《方言》中有零星記載。

因此,今天要解讀上古時期吳越的壹些文獻和記載,甚至還要在泰語、壯語裏尋找線索。可以參考語言學泰鬥鄭張尚芳教授用泰語解讀《越人歌》和《越王維甲令》的相關著作。劉向《說苑·善說》記載了壹首春秋時的《越人歌》,故事中人鄂君子晳說:“吾不知越歌,子試為我楚說之。”可見越歌聽不懂,需借助楚語翻譯,劉向用漢字記音,並以漢文作了翻譯。據考證,這首《越人歌》使用的語言與壯語關系密切,可見古越語很可能是壯侗語族的母語。

時至今日,我國南方還保留了相當多的古吳越地名,譬如諸暨、余杭、句容(古通「勾」,下同)、無錫、余姚等類.倘若要說歷史上,那就更多了,諸如於越、於陵、於菟、句余、句章、姑蘇、姑蔑、夫椒、烏程、烏傷、余暨,等等此類,不壹而足。從這些反復出現的地名用詞,如勾,姑,於,烏,余看來,這些詞壹般是個中心語詞,這也契合侗臺語族的特征.而從上古漢語的對音來看,這些地名用詞也說明古越語發音存在較多的低元音及a類元音,這也是許多古代語言存在的普遍特征.

但是,隨著時間的演變,吳越地區的語言逐漸由侗臺語系古越語,改成了漢藏語系的吳語了。吳語,可以大致理解為現在的上海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