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黃帝內經》中提到血瘀的篇章有哪些?

《黃帝內經》中提到血瘀的篇章有哪些?

中醫活血化淤治療法是針對血淤證而設立的,其形成歷史悠久,發展迅速,應用廣泛,自古以來,即為眾多醫家所重視。因此,了解活血化淤治法的形成與發展,尋求源流,考其宗祖,推其演變,求其發展,對中醫醫療及科研工作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筆者就其源流與發展作如下探討,以供同道參考。

1 《武威漢代醫簡》首提活血化淤治法

《武威漢代醫簡》是遠在《黃帝內經》之前約壹世紀中葉成書的壹部木質簡牘。據專家考證,這些木質簡牘醫方和馬王堆漢墓醫書系我國同時發現最古老的醫書。簡牘***92枚,其中記載活血化淤治法的就有9枚。簡文中所載治“淤”的具體方藥體現了對後來中醫學中“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理論的具體運用。對於久淤之患則以活血化瘀峻藥-蟲類藥物搜剔絡道,增強通經活絡作用,顯示了其治法用藥上的多樣性。同時表明《武威漢代醫簡》最早應用了活血化淤治法。

2 《內經》奠定了活血化淤理論基礎

《內經》中雖無淤血壹詞,但有“血凝澀”“血脈凝泣”“脈不通”“惡血”“留血”“血著”等30余種近似淤血名稱的記載,並在壹些篇章裏談到了淤血產生的原因及瘀血導致的癥狀。在治療上,《內經》指出了以疏決通導為主的基本治療原則。如《素問?9?9陰陽應象大論》指出:“血實者宜決之”,《素問o至真要大論》指出:“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堅者消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素問?9?9湯液醪醴論》曰:“去菀陳痤”。《靈樞?9?9小針解篇》曰:“菀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以上可以認為是活血化淤治法的理論雛型,形成了活血化淤的基本概念,從而為後世醫家研究發展活血化淤理論、創制活血化淤方藥奠定了理論基礎。

3 《傷寒雜病論》首創淤血的辨證論治

漢?9?9張仲景是血瘀理論的奠基人。他在《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淤血病篇”中總結前人的經驗,首先提出了“瘀血”這個名稱,並用活血化淤法治療各科疾病,開後世淤血證之先河。久病入絡,淤血內阻,加重病情,治當活血化淤。並在治療蓄血、血痹、虛勞、瘕、產後腹痛等疾病中,敘述了淤血的幾種主要癥狀及脈象,且在其它篇章中談到了淤血產生的原因和治療;在《傷寒論》的太陽和陽明病篇中,對血淤證作了比較祥細的闡述。他首創了淤血的辨證論治和方劑,制定了桂枝茯苓丸、下淤血湯、桃仁承氣湯、抵當湯、鱉甲煎丸、大黃地鱉蟲丸、旋覆花湯、溫經湯、當歸芍藥散等方劑。張仲景所用活血化淤諸方,可謂用藥精當,法度嚴謹,配伍巧妙,旨在“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其指導臨床遣藥組方意義深遠。開拓了雜病、傷寒和婦科淤血論治的新領域,為後世應用活血化淤藥樹立了典範。

4 唐宋時期的補充

漢之後,經過唐宋以至金元時代,活血方得到進壹步發展與補充。隨唐時代,如《諸病源候論》《千金方》《外臺秘要》等書,將淤血作為壹個證候,並在有關疾病(如血證、積聚)的病機中闡述,使活血化淤治則在理論、方劑、藥物等方面得到進壹步發展。如唐?9?9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以仲景桃仁承氣湯、抵當湯為基礎加減化裁出治婦女月經不通的桃仁湯、芒硝湯、桃仁煎,並以仲景大黃蟲丸加減化裁出桂心酒方,用治婦女月經不通,結成瘕。宋、元時代,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對於“產後心腹痛欲死,百藥不救”者,以藥性平和、善能活血化淤止痛的五靈脂與蒲黃同用,組成失笑散壹方。由於該方有良好的化淤止痛之功,故後世對其運用有較大的發展。朱丹溪重視解郁散結,創立氣、血、濕、痰、食、熱六郁之說,其中以氣血之郁尤為重要,他認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壹有怫郁,諸病生焉”。他所謂的郁,可看作是血淤的早期或輕癥。

 

 5 現代創新與發展

近幾十年來國內學者在繼承傳統中醫藥精髓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對活血化淤藥物的作用機理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臨床及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活血化淤藥物在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血小板功能、凝血、抗凝以及微循環功能、調節血脂等方面具有壹定的作用,並在此基礎上,篩選出了大量有效的活血化淤方藥,應用於臨床,已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特別是近年來對活血化淤的研究已深入到細胞、分子水平。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主持完成的精制血府膠囊及芎芍膠囊治療冠心病、預防冠脈介入治療後再狹窄的臨床及實驗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如何從單位藥中提取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並闡明其作用機理仍是當前需要我們思考和解決的主要問題。

綜上所述,活血化淤治法源遠流長,可以說起源於秦漢以前,發展於後漢,補充於唐、宋、金、元,完善於明清,創新於現代。同時,我們深信,在廣大科學工作者的***同努力下,借助現代科學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在不遠的將來會給活血化淤中藥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機理的研究帶來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