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對人應該彬彬有禮,不能態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遜。
出處
春秋時期孔子的《表記》 子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的舉止要不失體統,儀表要保持莊重,言語要謹慎。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儀表足以使人感到威嚴,言語足以使人信服。”
擴展資料:
《禮記·表記》——《禮記》由多人撰寫,采自多種古籍遺說,內容極為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後人采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
東漢鄭玄將49篇分為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近代梁啟超則分為五類:壹通論禮儀和學術,有《禮運》、《經解》、《樂記》、《學記》、《大學》、《中庸》、《儒行》、《坊記》、《表記》、《緇衣》等篇。
二解釋《儀禮》17篇,有《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等篇。
三記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雜事,有《孔子閑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問》等。
四記古代制度禮節,並加考辨,有《王制》、《曲禮》、《玉藻》、《明堂位》、《月令》、《禮器》、《郊特牲》、《祭統》、《祭法》、《大傳》、《喪大記》、《喪服大記》、《奔喪》、《問喪》、《文王世子》、《內則》、《少儀》等篇。
五為《曲禮》、《少儀》、《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歸類劃分,對我們有壹定參考價值。
百度百科-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