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倭寇橫行過的只有明朝,而且還只是明朝很短的壹段時間,自明朝隆慶開海之後,倭寇在東南沿海慢慢絕跡。
明朝之所以倭寇橫行,原因只有壹個字那就是“錢”,說的具體點就是兩個字“走私”。大規模倭寇的幕後金主都是漢人,倭寇中的日本人或是勾結大的走私集團趁火打劫,或是生活所迫給走私集團打工。
倭寇橫行和明朝實行的禁海政策是分不開的,東南沿海壹直有進行海外貿易的傳統,當時中國出產的茶葉,瓷器乃至於鐵器,在東南亞,日本等地都是緊俏貨,但是明朝自立國以來就有禁海政策,不準民間出海貿易。
越是禁海,海外貿易的利潤就越高,在巨額利潤的吸引下,東南沿海產生了巨大的走私集團,為了維持走私,這些走私集團雇傭百姓武力對抗明朝政府的清繳,明朝倭患最嚴重嘉慶朝也是明朝海禁政策高度強化的時代。
禁海政策是十足的害民政策,明太祖想當然的禁海之策,堵絕了沿海地區人民的正常謀生之路。如“信國公湯和巡視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魚” 。
沿海百姓除了嘯聚山林,武裝反抗進行鬥爭之外,已經沒有其他選擇。明朝著名學者顧炎武就曾經說過:
“海濱民眾,生理無路,兼以饑饉薦臻,窮民往往入海從盜,嘯集亡命”。“海禁壹嚴,無所得食,則轉掠海濱” 。
此外,濱海地區的居民還采取了另外壹種鬥爭的手段,逃亡、潛往海外。
大的走私集團首領,例如王直,不僅在海外占地為王,南面稱孤,甚至成為日本天皇的坐上客,成為倭寇入侵中國東南沿海的幕後金主。
在嚴厲海禁的政策下,民間私人海外貿易被視為非法行經,被迫走上隱形發展的道路,被迫轉入武裝走私。嘉靖年間,最大的武裝走私集團頭目王直,成為眾多走私集團的工人首領,“三十六島之夷,皆聽指揮”,擁眾數十萬,先稱“靖海王”,後稱“徽王”,甚至“南面稱孤”。
明王朝對這些武裝走私集團進行軍事打擊,走私集團就武裝反抗,同時利用金錢雇傭日本倭寇進行對抗,從而造成嘉靖四十多年間曠日持久的所謂“倭寇之亂”,明面上是反抗日本侵略者,實質上是內戰。
嘉靖皇帝死後,隆慶皇帝宣布解除海禁,史稱“隆慶開關”,雖然初期只是放開了壹個小小的港口,但是影響巨大。自此之後,海外貿易走向合法,倭寇失去了走私集團這個背後金主,也失去了對抗明朝政府的能力,自此倭患逐漸平定。
唐朝,宋朝,元朝包括清朝都有專門負責海外貿易的衙門,海外貿易頻繁,此時的日本根本不存在和中國朝廷對抗的實力,自然不存在大的倭寇之患。
唐朝日本對中國那是只有仰視的份,更遑論敢和唐朝開戰。宋朝,元朝重視對外商業交流,體量巨大。清朝也設有專門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最有名的就是“廣州十三行”。
“洋船舶靠,商賈雲集,殷實富庶”,這是清朝天子眼中的廣州十三行。近代以前,這個遠離帝京的商埠,以其特有的商貿文化底蘊,與紫禁城內的皇家生活結下不解之緣,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