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國藩家規民約的影響下,近百年來,曾氏家族人才輩出,枝繁葉茂。曾家倡導的家規民約主要有以下內容:
孝順孝順就是對長輩恭敬順從。朋友,就是要善良,善待同齡人。如果壹個家庭能以孝順的方式相處,那麽這個家庭就能長久繁榮。在比較了官僚、商人和農民三種家庭之後,曾得出結論:孝的家庭可以延續十代八代。於是他把孝順列為能導致家庭和睦的三大因素之首。
勤儉節約在曾的家書中頻繁出現。他說:壹個國有家族的興盛是由勤儉造成的,衰落則相反。國家也好,家庭也好,想要興旺發達,唯壹能依靠的就是節儉。勤奮成就事業,創造財富,節儉可以保持壹顆珍愛的心,保持壹個幹凈正直的身體。
讀書。在這方面,曾最有見地的壹點在於,不僅要求孩子讀八股文等應試書籍,更重要的是要讀對身心事業有實際作用的書籍。而且,讀書重在做。如果做不到,讀書也沒用。曾對兄弟們說:《大學》有三個節目:節操、新民、圓滿,都是我自己的事。如果讀書不能體諒我的身體,說明這三樣東西和我的身體無關,那麽讀書有什麽用?雖然能寫會寫詩,但博雅自詡只能算個有文化的牧民,豬和奴隸!他教導他的兄弟們不要沈迷於科舉考試,這會導致壹生的許多錯誤。如果妳已經20多歲了,如果妳總是圍繞著揣摩考試題型而努力學習,將來難免會後悔。妳應該早點明白這個道理,投身於我們老祖宗的著述。
好鄰居。曾國藩的祖父非常註重與鄰居的關系。他常說,待人接物是無價的,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共處對生命來說是無價的。曾對這方面也很重視。他引用李融母親幕僚的兩句話,錢和酒是遠親,燒搶鄰居是為了教育家人不要冷落鄰居。鄰裏之間有慶祝和慰問,曾家不僅要送錢送物,還要親自登門拜年。
二、曾國藩家規家風重在嚴訓兒子。
曾國藩對兩個兒子的教育抓得很緊。教子在曾的家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對兒子的教育和期望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做壹個讀書明白的君子。
鹹豐六年,時任湘軍總司令的曾國藩認真地給年僅九歲的次子季紅寫了壹封信。信中說:凡人寧願後代做大官,我也不願做大官。希望做壹個讀書懂事的君子。那麽,什麽是紳士呢?曾接著說:勤奮加自制力,努力學習再努力學習,就可以玩得盡興,約得到。此君也。意思是勤勞節儉,能自食其力,不怕辛苦,能過上好日子,也能過苦日子。這樣的人是君子。君子是人品好的人,與財富、地位、權利無關。
也就是說,曾並不指望他的後代做大官,出人頭地。他只希望他們能通過閱讀和理解成為好脾氣的人。
第二,從小事做起。
曾經常對家人說:千萬不要在大學問問題,是家人之間的日常使用。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小看家庭中的日常瑣事,這其中就包含了與人相處的大問題。家裏大事不多,小事很多。從小事做起,養成好習慣,就能走出家門,做大事。我們打開曾家的壹封信,正是曾告訴兒子要從小事做起:誠實,從不說謊;勤奮,從不睡懶覺;謹防自大,永遠不要嘲笑別人;戒奢戒奢,千萬不要坐轎子出發;端莊,從穩健的步伐開始。當所有的小事都做好了,人的整體境界就會提高。
第三,世家子弟要有清貧的作風。
同治元年,他在給次子的壹封信中說:凡貴族子弟,衣食起居,皆與貧寒者相同,可成大事;如果妳沾染了財富和習慣,妳就別指望成功。他曾多次要求家裏的四哥照顧好自己的子侄:我家雖在鼎盛時期,但不可忘了貧寒之家的味道。
曾所謂的冷,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壹指寒素,即去掉子侄特權優越感。兒子參加省城鄉試時,告誡兒子不要傳紙條,不要拜門,不要偷偷接關節。家人乘坐阿香號軍艦從湖南前往安慶。他告訴家人不要在船上掛帥旗,不要拜客,不要沿途接受宴請。第二個指的是貧窮,也就是經濟上和普通人沒什麽區別。他告訴家人不要買地,他的孩子也不要穿得太鮮艷。媳婦要親自下廚,按時給他送家常菜和布鞋。女兒出嫁,嫁妝不得超過220兩銀子。兒子都要自己幹,連除草收糞都可以,沒啥丟人的。
第四,不給兒子留下財產。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曾做了大官,就對家人說,以後再也不留錢給後代。後來,曾作為湘軍總司令,再次表明態度:官家不積財,令子弟無依無靠。
左也持這種觀點。他說,他不僅沒有留下錢,連古籍字畫都沒有留給後代。曾稱贊左的話是壹句至理名言。
相信同樣的話,相信自己的親人;與同壹生命同行,做妳所服務的。曾深知身教重於言教。他讓家人做的每壹件事,他都先做了,而且做得最好,這本身就是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