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腑臟簡介

中腑臟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中腑中風 4 中臟中風 5 中臟腑的辨證治療 5.1 閉證 5.1.1 中風閉證的針灸治療 5.1.2 陽閉 5.1.2.1 陽閉的癥狀 5.1.2.2 證候分析 5.1.2.3 治法 5.1.2.4 陽閉的方藥治療 5.1.2.5 風火閉竅 5.1.2.5.1 風火閉竅的癥狀 5.1.2.5.2 證候分析 5.1.2.5.3 風火閉竅的針灸治療 5.1.2.6 痰火閉竅 5.1.2.6.1 痰火閉竅的癥狀 5.1.2.6.2 證候分析 5.1.2.6.3 痰火閉竅的針灸治療 5.1.2.7 痰火瘀閉 5.1.3 陰閉 5.1.3.1 陰閉的癥狀 5.1.3.2 證候分析 5.1.3.3 陰閉的治法 5.1.3.4 陰閉的方藥治療 5.1.3.5 痰濕蒙竅 5.1.3.5.1 痰濕蒙竅的癥狀 5.1.3.5.2 證候分析 5.1.3.5.3 痰濕蒙竅的針灸治療 5.1.3.6 痰濁瘀閉證 5.2 脫證 5.2.1 中風脫證的癥狀 5.2.2 證候分析 5.2.3 治法 5.2.4 中風脫證的方藥治療 5.2.4.1 方壹 5.2.4.2 方二 5.2.5 中風脫證的針灸治療 5.2.5.1 方壹 5.2.5.2 方二 6 關於中風 7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中腑臟的方劑 2 古籍中的中腑臟 1 拼音

zhòng fǔ zàng

2 概述

中風·中臟腑(apoplexy involving zang and fuviscera[1])是指病在臟腑,以突然昏迷,不能言語,多有神誌改變為主要表現的中風證候[1]。分中腑中風、中臟中風[2]。

3 中腑中風

中腑中風(apoplexy involving fuviscera[1])是指邪入於腑,以突然昏倒,蘇醒後可見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語困難,或伴有大小便不通等為常見癥的中風重證[2]。

4 中臟中風

中臟中風(apoplexy involving zangviscera[1])是指邪入於臟,以突然昏迷,不能言語,唇緩不收,口角流涎等為常見癥的較中腑略重的中風最重證[2]。病在臟腑。癥見突然昏仆、神誌不清、半身不遂、口?語澀等[3]。

5 中臟腑的辨證治療

根據正邪情況,中臟腑有閉證和脫證兩類[3]。均為危重重證,治法不同,所以必須分辨清楚,以便正確進行臨床救治。[4]

閉證以邪實內閉為主,屬實證,急宜祛邪[3]。癥狀兼見牙關緊閉、兩手緊握、面赤氣粗、喉中痰鳴、二便不通等[3]。此為氣火沖逆、血菀於上、痰濁蒙閉清竅所致[3]。

脫證以陽氣欲脫為主,屬虛證;急宜扶正[3]。癥狀兼見目合口張、手撒遺尿、肢冷脈細弱等,此為真氣衰微,元陽暴脫所致[3]。

臨床以閉證較多見,脫證較少見。但是,閉證與脫證並可互相轉化,又可同時並見。閉證治不及時或誤治,或正不勝邪,可轉為脫證。脫證經過治療,正氣漸復,癥狀逐漸消失,亦可有好轉之機。所以,在閉脫轉化的過程中,往往出現閉、脫二證互見的證候。因而在治療時要隨時掌握標本緩急和扶正祛邪的原則。壹般情況下,閉證以開閉祛邪,治標為主;脫證以固脫扶正,治本為主。閉脫互見者,要權衡主次,標本兼顧。閉證如出現脫證癥狀,是病情轉重的趨勢,在祛邪的同時,應註意扶正。[4]

5.1 閉證

中風閉證(apoplexy with blocking syndrome[1])是指邪入營血內閉,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兩手握固等為常見癥的中風證候[1]。

閉證的主要癥狀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肢體強痙。根據有無熱象,又有陽閉和陰閉之分。[4]

5.1.1 中風閉證的針灸治療

治療閉證,可同時配合針灸療法,收效更快[4]。

閉證取人中、十二井、太沖、豐隆、勞宮等穴為主[3]。牙關緊閉加頰車、下關;舌強不語加啞門、廉泉[3]。

5.1.2 陽閉 5.1.2.1 陽閉的癥狀

除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肢體強痙外,還有面赤身熱,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苔黃膩,脈弦滑而數[4]。

5.1.2.2 證候分析

肝陽暴張,陽升風動,氣血上逆,挾痰火上蒙清竅,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即《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篇》所說:“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風火痰熱之邪,內閉經絡,故見面赤、身熱、口噤、手握、氣粗、口臭、便閉、苔黃膩,脈弦滑數等。[4]

5.1.2.3 治法

清肝熄風,辛涼開竅。[4]

5.1.2.4 陽閉的方藥治療

先灌服(或用鼻飼法)局方至寶丹[備註]至寶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朱砂、麝香、安息香、金銀箔、犀角、牛黃、琥珀、雄黃、玳瑁、龍腦或安宮牛黃丸[備註]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牛黃、郁金、犀角、黃連、朱砂、冰片、珍珠、山梔、雄黃、黃芩、麝香、金箔衣以辛涼透竅;並用羚羊角湯[備註]羚羊角湯(《醫醇賸義》):羚羊角、龜版、生地、丹皮、白芍、柴胡、薄荷、蟬衣、菊花、夏枯草、石決明加減以清肝熄風,育陰潛陽。方中羚羊角為清肝熄風主藥,配菊花、夏枯草、蟬衣,使火降風熄,則氣血下歸;龜版、白芍、石決明育陰潛陽;丹皮、生地涼血清熱。如有抽搐,可加全蠍、蜈蚣、僵蠶。痰多者,可加竹瀝、天竺黃、膽南星。如痰多昏睡者可加郁金、菖蒲以增強豁痰透竅之力。[4]

5.1.2.5 風火閉竅

中風·風火閉竅證(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windfire blocking orifices[1])是指風火上擾,蒙蔽清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體強痙,口眼?斜,兩目斜視或直視,面紅目赤。口噤,項強,兩手握固拘急,甚則抽搐,舌紅,脈數沈等為常見癥的中風閉證證候[2]。

5.1.2.5.1 風火閉竅的癥狀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兩目斜視或直視,面紅目赤,肢體強直,口噤,項強,兩手握緊拘急,甚則抽搐,角弓反張,舌紅或絳,苔黃而燥或焦黑,脈弦數。[5]

5.1.2.5.2 證候分析

肝陽暴亢,陽升風動,氣血上逆蒙閉清竅,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故出現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風火上亢,氣血逆亂,閉阻經絡,故見面紅目赤[5]、兩目斜視或直視、肢體強直、口噤項強、兩手握緊拘急或抽搐、角弓反張等癥狀。舌脈亦為風火逆閉之象。

5.1.2.5.3 風火閉竅的針灸治療

[5]

治法:開竅醒神,清肝熄風。以督脈、手厥陰心包經穴為主。

處方:水溝、十宣、內關、風池、太沖

隨證配穴:抽搐甚者,加合谷、陽陵泉。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十宣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方義:督脈“入於腦”,水溝屬督脈,刺之可開竅醒神。十宣放血為急救常用之法,可通調十二經脈氣血以開關通竅。內關為心包經之絡穴,心包為心之外衛,既可代心受邪,又可代君行令,心主神明,故針內關可調神開竅,使心神復明。太沖、風池可清肝熄風。

5.1.2.6 痰火閉竅

中風·痰火閉竅證(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phlegmfire blocking orifices[1])是指痰火互結,蒙蔽清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體強痙拘急,口眼?斜,鼻鼾痰鳴,面紅目赤,躁擾不寧,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沈等為常見癥的中風閉證證候[2]。

5.1.2.6.1 痰火閉竅的癥狀

突然昏倒,昏憒不語,躁擾不寧,肢體強直,痰多息促,兩目直視,鼻鼾身熱,大便秘結,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有力。[5]

5.1.2.6.2 證候分析

痰濕內蘊,郁而化火,痰火上蒙清竅,故見突然昏倒、昏憒不語。躁擾不寧,為痰火上擾心神所致。痰火閉阻經絡,則出現肢體強直、痰多息促、兩目直視。舌脈及便秘身熱亦皆為痰火之象。[5]

5.1.2.6.3 痰火閉竅的針灸治療

[5]

治法:開竅醒神,豁痰清熱。

選穴:以督脈、手厥陰心包經和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取水溝、十宣、內關、豐隆、天突。

隨證配穴:尿閉者,加中極、合谷。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十宣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方義:水溝、內關已如前所述。十宣既可通關開竅,亦可瀉熱。脾為生痰之源,豐隆為足陽明胃經絡穴,以蠲化痰濁,通便清熱;配天突可增強豁痰之效。

5.1.2.7 痰火瘀閉

中風·痰火瘀閉證(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caused by phlegmfire stasis and blocade[1])是指痰火瘀閉,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肢體強痙,面赤身熱,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沈等為常見癥的中風閉證證候[2]。

5.1.3 陰閉 5.1.3.1 陰閉的癥狀

除上述閉證的癥狀外,還有面白唇暗,靜臥不煩,四肢不溫,痰涎壅盛,苔白膩,脈沈滑緩。[4]

5.1.3.2 證候分析

痰濕偏盛,風挾痰濕,上蒙清竅,內閉經絡,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開,兩手握固,肢體強痙等癥。痰濕屬陰,故靜臥不煩,痰濕阻滯陽氣,不得溫煦,故四肢不溫,面白唇暗。苔白膩,脈沈滑緩等均為濕痰內盛之象。[4]

5.1.3.3 陰閉的治法

豁痰熄風,辛溫開竅。[4]

5.1.3.4 陰閉的方藥治療

急用蘇合香丸[備註]蘇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白術、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訶子、檀香、安息香、沈香、麝香、丁香、蓽撥、蘇合香油、熏陸香、冰片溫開水化開灌服,(或用鼻飼法)以溫開透竅,並用滌痰湯[備註]滌痰湯(《嚴氏濟生方》):制半夏、制南星、陳皮、枳實、茯苓、人參、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煎服。方中以半夏、橘紅、茯苓、竹茹燥濕化痰;菖蒲、膽南星開竅豁痰;枳實降氣以利風痰下行。可加天麻、鉤藤以平肝熄風。[4]

5.1.3.5 痰濕蒙竅

中風·痰濕蒙竅證(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phlegmdamp clouding orifices[1])是指痰濕蒙蔽清竅,以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體癱瘓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湧盛,四肢逆冷,舌暗淡,苔白膩等為常見癥的中風閉證證候[2]。

5.1.3.5.1 痰濕蒙竅的癥狀

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體癱瘓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湧盛,四肢逆冷,舌黯淡,苔白膩,脈沈滑或緩。[5]

5.1.3.5.2 證候分析

痰濕偏盛,風挾痰濕,上蒙清竅,內閉經絡,故突然昏迷、半身不遂、肢體癱瘓不收。痰濕屬陰,阻滯陽氣,肢體不得溫煦,故面色晦垢、四肢逆冷。痰涎湧盛、舌脈,均為痰濕內盛之象。[5]

5.1.3.5.3 痰濕蒙竅的針灸治療

[5]

治法:開竅醒神,豁痰熄風。

選穴:以督脈、手厥陰心包經和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取水溝、十宣、內關、足三裏、三陰交、豐隆、氣海。

隨證配穴:排痰不爽者,加天突。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法,十宣點刺出血。氣海、足三裏可針灸並用。

方義:督脈“入於腦”,水溝屬督脈,刺之可開竅醒神。十宣放血為急救常用之法,可通調十二經脈氣血以開關通竅。內關為心包經之絡穴,心包為心之外衛,既可代心受邪,又可代君行令,心主神明,故針內關可調神開竅,使心神復明。足三裏、三陰交相配可健運脾胃,以溫化痰濁。再加豐隆可增強豁痰之功。氣海可溫通陽氣以治四肢不溫,又可助脾胃之氣而化痰。

5.1.3.6 痰濁瘀閉證

中風·痰濁瘀閉證(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phlegmturbidity and static blood[1])是指痰濁瘀閉,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肢體強痙,面白唇暗,靜臥不煩,四肢不溫,痰涎壅盛,舌淡,苔白膩,脈滑沈等為常見癥的中風閉證證候[2]。

5.2 脫證 5.2.1 中風脫證的癥狀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蒼白,瞳神散大,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氣息短促,手撒肢冷,汗多膚涼,大小便自遺,肢體軟癱,舌紫或舌痿,脈散細弱或脈微欲絕。[4][5]

5.2.2 證候分析

由於元陽衰微已達極點,陽浮於上,陰竭於下,陰陽有離決之勢,正氣虛脫,心神頹敗,故見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蒼白、大目合、瞳神散、口張、鼻鼾、手撒、舌痿、大小便失禁等五臟敗絕的危癥。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脈散細弱而微、氣息短促、舌紫、或微、苔白膩等均是 *** 欲絕,陽氣暴脫之征。[4][5]

5.2.3 治法

益氣回陽,救陰固脫。[4]

5.2.4 中風脫證的方藥治療 5.2.4.1 方壹

立即用大劑參附湯[備註]參附湯(《婦人良方》):人參、熟附子、姜、棗合生脈散[備註]生脈散(《魯急千金要方》):人參、麥冬、五味子。方中以人參、麥冬、五味子大補氣陰,附子回陽救逆。如汗多不止者,可加黃芪、龍骨、牡蠣、山萸肉以斂汗固脫。[4]

5.2.4.2 方二

處方:人參10~15克,附子10~15克。

用法:急煎湯灌服或鼻飼。

常用成方:參附湯、四逆湯加人參等。

療效:上述四型,***治療2203例,基本痊愈680例,顯效746例,有效692例,無效及死亡85例,總有效率為96.1%。

5.2.5 中風脫證的針灸治療 5.2.5.1 方壹

脫證取神闕、關元等穴,用大艾炷多壯灸[3]。虛汗不盡加陰郤;虛陽浮越者重灸命門、氣海俞、腎俞等穴[3]。

5.2.5.2 方二

[5]

治法:回陽固脫。

選穴:以任脈、督脈穴為主。取關元、神闕、足三裏、水溝、內關。

隨證配穴:煩躁不安者,加四神聰。

刺灸方法:以大艾炷灸關元、神闕,無問壯數,以危候轉輕為佳,足三裏可針灸並施。水溝、內關平補平瀉法。

方義: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且又聯系命門之真陽,故為陰中有陽之穴;神闕位於臍中,臍為生命之根蒂,真氣所系;故取任脈的關元、神闕兩穴重灸,以回陽救逆而救虛脫。足三裏可益氣養血。水溝、內關開竅醒神。

6 關於中風

中風(zhòng眾)(apoplexy[1][6])為病名[7]。又稱卒中[7][3]。出《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是指以突然昏撲,半身不遂,語言謇澀或失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為主要表現,並具有起病急,變化快,如風邪善行數變的特點的疾病[1][6]。因本病起病急驟、證見多端、變化迅速,與風性善行數變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風名之[4]。

中風由於氣血逆亂,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於腦所致[5]。患者表現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或不經昏仆而僅以?僻不遂為主癥[4]。中風患者多在中年以上[5]。發病前多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先兆癥狀[5]。

中風屬於腦血管病範圍,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病[5]。

針灸對中風療效滿意,近年研究證實針灸不僅擅治中風後遺癥,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中風急性期,出現高熱、神昏、心肺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者,應進行綜合治療,及時搶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