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小便黃赤簡介

古籍中的小便黃赤簡介

小便黃赤為病證名,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指尿液的顏色呈深黃、黃紅或黃褐色,甚至尿如濃茶的表現 。小便黃赤有寒熱虛實之辨。《雜病源流犀燭》卷七:“小便黃赤,實熱病也。凡臟腑皆能為之,而下焦更甚。經日:肝熱病者,小便先黃。宜火府丹。又曰:胃氣盛,則身以前皆熱,消谷善饑,溺色黃。宜涼胃湯。此二條言肝胃有實熱,故黃赤也。又曰肺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宜加味補中益氣湯。又曰冬脈不及,令人眇清脊痛,小便變。宜溫腎湯。此二條言肺腎虛寒,故黃赤也。……又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宜加味補中益氣湯。此壹條言脾家虛,故黃赤也。又曰:小便黃者,小腹中有熱也。此則言下焦之熱,不可不清之利之者,宜四苓散。然下焦之熱,豈但是哉,或由腎虛有火,宜補陰丸;或由膀胱蓄熱,宜葵子湯;亦或由小腸燥結,宜赤茯苓湯。固當分別治之。”如肝熱而溺赤,尿頻澀痛,時覺凜凜,或發寒熱,宜龍薈丸;陰虛火旺而溺赤者,咽幹口燥,口舌碎痛,心煩失眠,舌紅,脈細數,宜黃連阿膠湯;腎氣虛寒,小便赤,足脛逆冷,脈澀,宜附子四逆湯。黃疸、泄瀉、鼓脹、水腫、多汗、熱淋等,小便皆可見黃赤。

詳見百科詞條:小便黃赤 [ 最後修訂於2015/12/27 21:38:27 ***485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