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史傳說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jiao 音矯)氏、青雲氏等,今天看來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稱。上古時代氏族以自然物為氏族標誌,因而這些名稱大都與生物和自然現象有關。這些氏族名稱以後就可能演化為姓(姓熊、牛、雲等)。古代稱呼人還往往冠以地名(如傳說,“傅”是地名)、職業名(如“巫”是從事占蔔的人)、祖先的名號如仲虺(hui音毀,是奚仲的後人)等,這類稱呼固定下來也就是“姓”。從春秋戰國時壹些人的稱呼中我們還能看到姓氏形成的壹些痕跡,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稱“柳下惠”,公輸班因是魯人又叫“魯班”,公孫鞅又因是衛國人稱“衛鞅”、因封為商君稱“商鞅”等。此外,在中華各民族交通往來過程中也出現了壹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yu 音玉)遲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未必就是壹個起源。如“賀”,有的是原姓“賀蘭”或“賀敦”簡化為“賀”,有的是原姓“慶”,因避皇帝諱而改姓“賀”。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等原因而變化。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符號。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庭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長女。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壹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
在封建社會裏,姓、名、字、號不僅以它的字形、字義反映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觀念,而且也常被直接用來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除了頒賜“謚號”之外,“賜姓”、“賜名”也是統治者用來維系或加強其統治的壹種手段。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古人姓、名、字、號方面的知識,對我們閱讀古籍以及研究古人的思想、風格和古代社會生活,還是有壹定作用的,需要我們對它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