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諸城歷史事件

諸城歷史事件

從市圖書館借閱諸城記錄始於明代。《明萬歷諸城縣誌》,萬歷三十壹年,由王誌臣主編,陳曄編纂。

(1603)版畫有12卷,現在還剩7卷到12卷。清康熙諸城縣誌,邊應秀,王全邊,康熙

十二年(1673)有12卷和6卷。青幹鄭重修訂諸城縣誌,龔義讓、李文藻編纂。

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46卷。清道光續編諸城縣誌,劉光鬥編,朱編,

道光十四年(1834)刻23卷。清光緒繼續對《諸城縣誌》進行修訂,劉家樞對其進行了修訂,和邱對其進行了修訂。

主編,光緒十八年(1892),印了22卷。陳、王主編的《清光緒年間諸城縣誌》。

編寫,光緒三十三年(1907),銅版,全誌分上下兩冊,14章。民國諸城縣誌,

王偉臣主編,出版於《平版9年》(1920),兩卷。以上記錄全部保留。新中國成立後,中國* * *

諸城縣委於1960組織編纂《諸城縣誌》,歷時7月,60萬字,油印。

新編纂的《諸城市誌》於1982年3月編纂,* *收集15萬余字,於1991年6月定稿。

發布於6月1992。地方誌上限從1840開始,壹些需要追溯的東西要適當追溯;下限為198 7

幾年。全誌在開頭有概述和大事記,結尾有附錄,裏面有建制、地理環境、人口、農業和工業。

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商業、財稅、財經綜合管理、政黨、社會團體和政府

電力、軍事、司法、民政、勞動人事、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民俗、人民等。

24系列。

諸城位於山東省東南部。諸城,原名吳棟,是西漢初年的壹個縣。隋開帝十八年(59

8)、改稱諸城,以漢代各縣命名。1987年7月撤縣設市,隸屬濰坊市。該市轄13鎮、

22個鄉鎮1340個行政村,總人口990970人,有漢、滿、回、藏、壯、瑤等民族。

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等9個民族。全市總面積2182.7平方公裏。南高北低,北

丘陵、平原、窪地縱橫交錯,南部多低山丘陵。在眾多河流中,濰河是濰坊市的第壹條河流。

這條大河流經諸城,全長78公裏。該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區半濕潤氣候。富含小麥,

玉米、高粱、紅薯、黃煙、棉花、花生、蔬菜、大豆、水果等。礦物主要有石英石、

重晶石、螢石、膨潤土、鉀長石、明礬石、沸石、雲母等。已探明沸石巖礦的D級儲量。

654.38+0243萬噸,明礬石D級儲量50萬噸。

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41842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只有222萬元;社會商品零

總銷售金額為1445萬元。1987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151823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224。

654.38+0萬元,農業總產值49582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41.86萬元;出口商品采購總值20

1.345萬元。諸城農業基礎雄厚,是全國糧食、主煙、瘦肉型豬生產基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此後,諸城註重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著力培育和發展糧食。

油、肉雞、煙草、食品、蔬菜、水果、蠶、棉花、萬壽菊、食用菌、礦產品和淡水。

養殖業等12主導產業,主要農產品產量有較大提高。諸城工業門類比較齊全,布局緊密。

科學,形成了機械、電子、化工、輕工、紡織、建材、電力、食品等八大工業體系。完成

隨著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外資企業從無到有,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的“三都”

企業發展到202家,出口商達到14大類,100多個品種。

諸城交通便利,是山東半島重要的交通樞紐。溝通能力發展很快。教育事務

行業日新月異,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597所。1986被評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市。新的

《諸城編修諸城誌》的地方組織篇有“諸城(縣)委重大決策”專節;存在

《軍事》專設壹章論述軍事,全面量化諸城人民為解放所付出的代價,輔以

生動的革命事跡成為教育青少年愛國愛鄉的生動教材。諸城出生於五帝之壹的虞舜。

這片土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境內有古文化遺址270處,古墓葬183座。

館內現有文物15000余件,其中國家壹級文物39件。諸城出土的鴨嘴龍化石是今天的

世界上最好的。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從原始社會的虞舜到近代中國的主要代表山東黨。

王盡美,這個組織的創始人和最早的領導人,已經為幾代人所熟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諸城

犧牲的革命烈士有2166人,所以《諸城市誌》突出了人物敘事。

新編《諸城市誌》(1994)獲全國新編地方誌優秀成果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