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點睛”是指南北朝的命張和尚姚在金陵安樂寺的墻上畫四條龍,但他不給龍點眼睛,說如果畫了,龍就會飛走。聽到的人都不信,硬要他點。張和尚姚剛點了兩聲,不壹會就有壹道巨大的雷電,將墻壁震得粉碎。兩條龍被雲菲飛走了,只留下兩條沒有眼睛的龍。
這個傳說記載在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中。其實早在秦朝就有畫龍點睛的傳說。
始皇元年(公元前221),有壹個能工巧匠叫易,他“把玉雕成百獸之形,發狀似真”。但秦始皇不相信後人描繪的飛禽走獸,畫完眼睛就飛走了。於是,秦始皇命令後人給每壹只雕好的玉虎都打上壹只純漆的眼睛。結果不到十天,兩只玉虎都不見了。後來有山人來報,說在山裏“看見兩只老虎,各無眼,相隨而行,毛色相近,與常見的不壹樣。”第二年,“西呈兩只白虎,各無眼,始皇帝看之...真的是元年雕的玉虎”。
遺憾的是,這個傳說並沒有廣為流傳,所以“畫龍點睛”並沒有成為成語。然而,張和尚姚的“點睛之筆”卻代代相傳,廣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