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國《詩經》中記載了哪些農作物?

我國《詩經》中記載了哪些農作物?

在《詩經》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石器時代以後中國古代農作物生產的發展和演變。比如《詩經》(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5世紀)中頻繁出現小米的詩句,說明小米已經成為當時中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其他糧食作物如小米、水稻、大豆、大麥等也有提及。同時,《詩經》還提到了韭菜、冬葵、黃瓜、蘿蔔、葫蘆、蒓菜、竹筍等蔬菜作物,榛子、板栗、桃、李、杏、棗等果樹,桑、椒、麻等纖維,染料、藥材、樹木。此外,在《詩經》中,對谷子和大麥的品種分類也有記載。同時代的另壹部著作《詩經》和《夏》,也詳細記載了植物的開花結果等生理生態特征,這些知識在當時被廣泛用於指導農業活動。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221),由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人們逐漸加深了對植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更多地了解了特定地區適合種植的作物和適合特定作物生長的地區。因此,在這壹時期,許多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0-580年),古代農業進壹步發展。尤其是公元前138年,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東西方交流的通道打開後,許多西域作物傳入中國。根據自然史,這壹時期至少有亞麻、蠶豆、苜蓿、西葫蘆、石榴、核桃、葡萄等從西域傳入中國。另壹方面,由於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大規模南征,中國南方和越南特有的農作物種植區域迅速向北方延伸,包括甘蔗、龍眼、荔枝、檳榔、橄欖、柑橘、薏苡等。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姚敏書》是我國最早的完整的農書。書中提到的栽培植物有70多種,分為四大類,分別是谷類(第二冊)、蔬菜(第三冊)、果樹(第四冊)、樹木(第五冊)。《齊姚敏書》充分重視栽培植物的變異,即品種資源,並對引種和人工選種作了詳細的描述。比如大蒜從河南傳到山西就變成了百粒蒜,大頭菜傳到山西根就變大了,選小米種子就要選“穗純的那種”。

隋唐兩宋時期(公元581-1278),人們對栽培植物(尤其是園林植物和藥用植物)的興趣與日俱增,不僅引種馴化水平不斷提高,而且對生物學的認識也日益加深。寫於7世紀或8世紀初的《食療本草》記載了160多種糧油果蔬。從這本書裏,我們可以發現這壹時期作物變化的壹些特點,比如壹些原本屬於糧食的作物已經轉化為蔬菜,新的作物(如牛蒡、莧菜)還在馴化。同時,在隋唐兩宋時期,引進了新的農作物品種,如萵苣、菠菜、茴香、龍膽香、安息香、波斯棗、杏仁、橄欖、水仙、木波羅、金錢花等。這壹時期,包括花卉在內的園林植物的馴化栽培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人們對花木的引種栽培和嫁接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