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潘浚文言文答案

潘浚文言文答案

1. 王復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為通政參議。也先侵犯京師,邀約大臣出去迎接上皇。眾人不敢前去,王復請求出行。於是升遷為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前往。敵人露出刀刃夾道威脅他們,王復等人不為此而恐懼。返回後仍擔任通政事務,再升遷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眾,皇帝降旨獎勵犒勞。王復認為七百裏奔赴作戰不恰當,並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晉升為尚書。

錦衣千戶陳玨,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功,應不許可。”於是停止。

毛裏孩侵擾邊境,皇帝命令王復出京巡視陜西的邊疆守備。從延綏到甘肅,觀察地勢,進言說:“延綏東起黃河岸邊,西至定邊營,縈繞二千多裏。險要關口全在內地,而境外並無屏障,只憑墩堡來防守。軍隊反而駐紮在裏面,老百姓卻居住在外面。敵人壹旦入境,官軍還沒有行動,老百姓已經被掠奪完了。再加上西南抵達慶陽,相隔五百多裏,烽火不能連接,寇賊到了,老百姓還不知道。請遷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個堡壘,置於接近邊疆的重要之地。而從安邊營至慶陽,從定邊營至環州,每二十裏築墩臺壹個,***計三十四個。隨著地勢修建壕溝和城墻,以求聲息相聞,易於防守抵禦。”奏章呈上去後,皇帝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當時中官請求修築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許可。中官率領騰驤四衛軍的,請求發給棉上衣和鞋褲。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制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不用煩勞去縫制。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現在不應該創立這個制度。”於是只是命令建塔,還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皇帝不許。過了兩個月,諫官又彈劾王復。皇帝於是傳旨,命令他辭官歸鄉。死後,被贈予太子太保,謐號莊簡。

2. 姚弋仲文言文翻譯 閱讀答案

姚弋仲,南安赤亭羌族人。年少就英武堅毅,不謀劃經營產業,只把收容貧苦撫恤孤弱作為要務,大家都既敬畏他又親近他。永嘉年動亂,向東遷徙到榆眉,用布包著嬰兒背在背上跟從他遷徙的戎夏等民族的民眾有幾萬人,自稱護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風公。劉曜平定陳安的時候,讓姚弋仲做平西將軍,封為平襄公,把他分封到隴上。等到石季龍攻下上邽,姚弋仲勸說他說:“您手中擁有十萬兵眾,正是施行權力制定策略的時候。隴上有很多英雄豪傑,秦地的民風勇猛剽悍,即使是治理策略隆正他們也遲後順服,如果是治理策略不正他們會先期反叛,應該遷徙隴上的豪俊,使它的核心力量空虛,借此來加強京城的力量。”石季龍采納了這個意見,奏報石勒讓姚弋仲代理安西都督、六夷左都督。後來晉豫州刺史祖約來投奔石勒,石勒依禮優厚的對待他,姚弋仲呈上奏章說:“祖約為害晉朝,逼死太後,對國君不忠,可是您寵幸他,我擔心奸邪之風,禍亂的萌發,這是它的開始啊。”石勒認為他的意見很好,後最終殺死了祖約。石勒死了以後,石季龍掌權,想起姚弋仲的話,就將秦、雍等地的豪俊遷徙到關東。等到石季龍廢掉石弘自己稱王,姚弋仲借口生病不去朝賀。石季龍多次召見,才赴朝,臉色嚴厲地對石季龍說:“為什麽石勒握住妳的手臂把石弘托付給妳,妳接受托付竟然反過來要篡奪王位呢?”石季龍畏忌他的剛強正直,因而沒有責怪他。遷任持節、十郡六夷大都督、冠軍大將軍。性格清正儉樸,為人耿直,不修飾自己的官儀,多次呈上正直的言論,沒有什麽顧忌的,石季龍非常器重他。朝廷裏面重大的議決,他沒有不參與決斷的,公卿也畏忌他而推重他放低自己的身份。武城左尉,是石季龍寵幸的姬妾的弟弟,曾經侵擾他的衙署,姚弋仲逮捕了他,列舉他欺壓威脅的情狀,下令叫手下人殺了他。左尉叩頭謝罪,頭都流血了,手下人也諫勸,才沒有殺他。他的剛正、堅毅,都是像這之類的。石季龍末年,反叛的太子侍衛梁犢在滎陽打敗李農,石季龍非常恐懼,快馬急招姚弋仲。姚弋仲率領他的部屬八千多人駐紮在南郊,自己輕騎趕到鄴。當時石季龍病了,不能及時召見姚弋仲,屬下把他帶到領軍省,賞給他自己吃的精美食物。姚弋仲發火不吃,說:“召見我討伐叛賊,難道是來討食物的嗎?我不知道皇上是死是活,如果讓我見壹面,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屬下把這話告訴了石季龍,才引他去覲見。姚弋仲責備石季龍說:“妳的兒子死了才開始發愁吧?竟然愁到生病的地步。兒子小的時候沒有讓品行端正的人好好輔佐,以致讓他們自己殘殺。妳的兒子自己也有過失,責求他的手下過於嚴厲,所以反叛了。妳長期生病,所立的兒子又小,如果不勤查,天下壹定會亂。應當憂慮這個,不要煩勞擔心叛賊了。梁犢等人因為有想要回到故地的想法,所以壹起做了奸邪的叛賊,所做的事兇殘狠毒,這是註定會被擒獲的。我請求以死效命做壹回前鋒,讓我壹舉而結束叛亂。”姚弋仲性情率直,習慣對別人無論地位高下都用妳稱呼,石季龍寬容他也不責備他,在座上就拜授他使持節、侍中、征西大將軍,賜給他鎧甲戰馬。姚弋仲說:“妳看老羌我可以擊潰叛賊還是不能?”於是在庭中披上鎧甲跨上戰馬,鞭馬向南奔馳,沒有辭別就出門了,於是消滅了梁犢。因為功勛加封可以持劍步行上殿,進朝堂後不用趨行,晉封西平郡公。姚弋仲有四十二個兒子,常常告誡兒子們說:“我本來是因為晉朝大亂,石家對我很仁厚,所以想要討伐他們的奸臣賊子來報答他們的恩德。如今石家已經被消滅,中原沒有領主,自古以來沒有戎狄作天子的。我死後,妳們就歸順晉朝,壹定要竭盡為臣的節義,不要做不道義的事情。”於是派遣使者前往請求歸降。永和八年,去世,時年七十三歲。9

答案B.修:修飾,裝飾

10

答案C.(①寫遷徙;④表現其剛正:其剛直不回,皆此類也。)

11.

答案C.(“姚弋仲責備石季龍苛責下人”有誤,“苛責下人”是石季龍兒子的過失,是梁犢反叛的原因。)

12.

參考答案(1)石季龍忌憚他的剛強正直,因而沒有責怪他。(“強”、“而”、賓語前置各1分)(2)我不知道皇上是死是活,如果能見上壹面,即使死去也沒有遺憾。(“壹見”“雖”“恨”各1分)(3)(姚弋仲)於是在庭中披上鎧甲跨上戰馬,鞭馬向南奔馳。(“貫”“策”“南”各1分。)

3. 郝景春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譯文供參考:

郝景春,字和滿,江都人。鄉試中舉,授鹽城教諭,因犯過失而罷職歸家。啟任陜西苑馬寺萬守監錄事,後調為黃州照磨,代理黃安縣事。到任剛三日,農民義軍突然來攻城,景春等堅守八天八夜,義軍撤走。

崇禎十壹年(1638),升任房縣知縣。農民起義軍領袖羅汝才率九營之眾向熊文燦請降,文燦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猶豫起來。景春單騎至義軍兵營去勸說,並與汝才及其同黨白貴、黑雲祥歃血為盟。汝才到文燦軍門投降,而所部諸營分駐於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與貴、雲祥駐於房縣城郊。當時,鄖陽各縣城墻都被破壞,只有房縣有賴於景春安撫,大體上可以防守。然義軍雜處其間,居民日夜不安。景春與主簿朱邦聞、守備楊道選壹方面修理防禦工事,壹方面與義軍諸營和睦相處。

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張獻忠在谷城舉兵反明,約汝才壹同行動。景春子郝鳴鑾還是生員,有萬夫不敵之勇,他對其父說:“房縣城為敵攻擊目標,僅疲憊瘦弱的士兵不過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鎧甲去見汝才說“:妳難道不念曾與我父親燒香盟誓之言嗎?希望妳慎重,不要與張獻忠壹同作亂。”汝才假意允諾。鳴鑾察覺出汝才的允諾並非真心誠意,回來與道選領兵登城防守,而獻忠所遣前鋒已至城下。鳴鑾等斬義軍將領上天龍,遣使向熊文燦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見到文燦。

不久,義軍大隊人馬至房縣城下,獻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隊伍打紅旗。忽然兩軍合在壹起並力圍攻。義軍將領白貴、黑雲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讓給我們,保證無事。”獻忠又令張大經來勸降。景春在城上大罵,鳴鑾且守且戰,堅持了五天五夜。義軍損失不少,獻忠左足受傷,其心愛戰馬也被殺死。守軍指揮張三錫開北門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選在巷戰中犧牲。大經促使汝才勸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問他府庫財物何在,景春厲聲道“:庫藏若還有財物,妳們也破不了城!”義軍殺壹典史、壹守備來恐嚇他,景春終不屈服,與其子鳴鑾壹道被殺。其仆陳宜和朱邦聞壹家都死。朝廷聞知,贈景春尚寶少卿,建祠奉祀,後又改贈太仆寺少卿。

4. 安恩和奶牛的閱讀答案

1、寫奶牛的結實健壯是為後文人們紛紛想買奶牛作鋪墊,寫安恩的悠閑自得是為了說明她根本沒有賣牛的想法,由此來表現安恩的善良。

2、壹方面通過對奶牛的結實健壯的外形(正面描寫),壹方面通過許多買牛人對奶牛感興趣的舉動(側面描寫)。

3、外貌和神態描寫

節儉和樸實,愛整潔,雖然年老卻保持著自尊,安靜從容。

4、反襯安恩的沈靜和安詳。

5、她的態度是拒絕,從謙恭到不屑,到堅定的拒絕。

因為她知道自己給別人造成了誤解,不知該如何解釋不賣的原因。

可以看出安恩是個愛憐牛,同時也很善良,怕自己給別人造成誤解。

6、先是疑問,後是猜測,最後不滿、憤怒,語氣越來越強烈。

7、對於疑問,安恩只是壹般的回答。對於猜測,她感到歉意,想做些事情讓對方消氣。對於不 滿,安恩感到憤怒和無助。

看出安恩是個善解人意的人。

以上來自百度

5. 李崇矩,字守則.文言文閱讀答案

參考答案:

4.C(直:通“值”,價值)

5.C(①是說李崇矩得以免罪;②是周祖的善行;⑤表現李崇矩采用懷柔政策,收服黎人)

6.D(“把自己的財物遺落在洞穴中”分析有誤。原文“崇矩悉抵其洞穴撫慰,以己財遺其酋長”,這裏的“遺”應該翻譯為“贈送”,不是“遺落”)

7.(1)我與史公得到後漢的厚恩,同心盡力,***同輔助王室,但(由於)被奸邪構陷,史公最終遭到大禍,我也僅僅免於壹死。(註意“戮力”“獎”“構”“罹”的翻譯,註意“為……所”被動句式)

(2)趁機上書皇上:“上黨是我的故鄉。我的父親還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讓我護送靈柩回到京師。”(註意“因”“槁”“願”“櫬”的翻譯,註意判斷句式)

參考譯文:

李崇矩字守則,是潞州上黨人。年幼時孤貧,有善行,為鄉裏人所推服。漢祖在晉陽起兵,駐紮在上黨,史弘肇當時任先鋒都校,聽說崇矩的名聲,召來任為親吏,乾祐初年,史弘肇總領禁兵兼任京城巡檢,常常殘殺軍民,身邊的部屬害怕,慢慢都離開了他,只有李崇矩事奉他越發謹慎。弘肇被誅殺時,得以身免。

周太祖與弘肇向來交情很好,即皇帝位後,訪求弘肇的親屬故交,找到崇矩。對他說:“我與史公得到後漢的厚恩,同心盡力,***同輔助王室,但(由於)被奸邪構陷,史公最終遭到大禍,我也僅僅免於壹死。妳是史氏家的故吏,請妳替我尋找他家的近屬,我要憮恤他們。”崇矩推薦史弘肇母親的弟弟福。崇矩歷來主持他家家事,把財產都收集攏來交給福,周太祖贊美他,把他收用在世宗軍中。

宋朝初年,李筠叛亂,任命崇矩率領龍捷、驍武左右射禁軍數千人駐屯河陽,率領所部進攻大會砦,攻克下來,斬敵五百人。改任澤、潞南面行營前軍都監,與石守信、高懷德、羅彥瑰在碾子谷***同大敗李筠的部隊。澤、潞平定時,派崇矩先入城,收管圖冊,管理府庫。趁機上書皇上:“上黨,是我的故鄉。我的父親還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讓我護送靈柩回到京師。”皇帝答應他的要求,賞賜很多。部隊回到京城,正遇判三司張美出任地方官,朝廷任命崇矩為右監門衛大將軍。

開寶初年,跟從皇帝征伐太原。軍隊班師回朝途中,任命崇矩為後殿。駐紮在常山,染上疾病,太祖派太醫診治,命他乘涼車回京城。崇矩叩頭說:“涼車是天子的座車,讓我乘坐此車是加速我的死亡啊!”堅決謝絕得免。

太平興國二年夏天,黃河河防常常決口,詔令崇矩乘驛馬從陜到滄、棣,巡視河堤。這年秋天,出京任邕、貴、潯、賓、橫、欽六州都巡檢使。不久,改任瓊、崖、儋、萬四州都巡檢使,部下軍士都害怕他,崇矩拿出所有的器皿金帛,壹***值錢數百萬,全部分給軍士們,他們才被感動。當時黎賊擾亂,崇矩到他們的洞穴壹壹加以撫慰,把自己的財物贈送給酋長,黎人都感德歸附。換任回朝,授任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雍熙三年,命他代替宋偓,任判右金吾街仗兼六軍司事。端拱元年,去世,終年六十五歲。追贈太尉,贈謚號為元靖。

6. 黃琬巧對文言文答案

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後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

註釋①建和:漢桓帝年號。建和元年為公元147年。②京師不見:京城裏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況。

文化常識“太後”及其他。自從秦朝起,天子稱“皇帝”,皇帝的妻子稱“皇後”。“太後”(或皇太後)指皇帝的母親(周朝諸侯王的母親也稱“太後”),皇帝的父親稱“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後”,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醫生叫“太醫”,皇帝的老師叫“太師”,皇帝的祖廟叫“太廟”。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詔②奇

2、翻譯: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②即以其言應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壹項是不正確的?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②黃瓊把這情況報告皇上;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

4、理解:黃琬說的日食後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1、黃琬巧對

1. ①皇帝命令;②認為與眾不同2①黃瓊思考該如何回答太後的詢問但又不知怎樣說清; ②就按照黃琬說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彎月。

7. 瀝青湖的誘惑閱讀答案

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2分)

聞名於世:(被世界所知道 )

前赴後繼:(壹個接壹個地趕來 )

2、在文中的( )裏填入恰當的關聯詞語。

前壹個是遞進關系,可以用“不但,而且”。後壹個是轉折關系,可以用“雖然、但是

3、根據短文內容填空。(5分)

每年都有大量的動物葬身瀝青湖。鳥是因為(想吃魚 ),

被瀝青粘住了腳,動彈不得。狐貍是因為( 想吃鳥 ),結果也被瀝青粘住了。鬣狗和狼是因為( 想吃狐貍 ),結果都被瀝青粘住了。豹子、老虎、獅子是因為( 想吃瀝青湖裏的獵物 ),結果無壹例外地葬身於瀝青湖。許多動物葬身瀝青湖原因都是( 食物,“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4、“……其中很多誘惑就像瀝青湖壹樣致命。”這句話中的誘惑是什麽?(舉例說明)如果妳面對著這樣的致命誘惑,會怎樣做呢?是指食物,拒絕誘惑,要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8. 李文定報德文言文閱讀答案

(二十二) 李文定報德

李文定公家甚貧,同巷李生,每推財以濟之。公感其意,拜為兄。尋舉進士第壹,李生遣人奉書通殷勤①,公口謝之而已,不答。書生慚,謂公挾貴忘舊,遂不復相聞。

後十年,公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②之義,願授壹官,以報其德。詔授左班殿直。公制袍笏,致書州將,令送生至公所。公與敘舊好,且謝曰:“昔日周旋③,極不敢忘,幸被誤恩④,乃獲所願。”

眾然後服公性度弘遠⑤,非狹中淺見之人所能度。

[註釋]①通殷勤:敘述懇切深厚的友誼。②周恤:照顧,接濟。③周旋:交往,交際。這兒引申為照顧,接濟。④幸被誤恩:幸好被皇上錯誤地施與恩情,(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這是自謙的說法。⑤性度弘遠:性情氣度弘大長遠。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謂公挾貴忘舊 ( )

(2)極不敢忘 ( )

2. 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的畫線句。

致書州將,令送生至公所

3. 李文定在考中進士後,為什麽對李生的“通殷勤”,只是“口謝之而已”?

4.李文定是壹個怎樣的人?

參考答案

1、(1)老朋友,故人(2)非常

2、(李文定)寫信給州府官員,讓他們(派人)護送李生到自己的處所

3、因為當時無法用行動來報答李生的恩德

4、知恩圖報,氣度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