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駢文的研究歷史

駢文的研究歷史

莫道才:建國後的前三十年,駢文研究基本上處於寂寞的境地。就筆者所檢索到的資料來看,這三十年只有兩篇文章談論駢文,壹篇是啟功的《散文與駢文的區別》(《文藝學習》1957年第4期),壹篇是徐遲的《散文與駢文》(《光明日報》1978年5月21日),很有意思的是,這兩篇相隔二十年的文章,談的基本上是同壹個最基本的小問題,而且都是非專業性的普及性文章。這不能不說是壹個苦澀的學術悲劇。由於極左思潮的影響,在建國後前三十年駢文研究基本上是學術禁區。駢文研究在內地受重視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後的事。

肇始於七十年代末的思想解放運動也使駢文研究的禁區得以突破。僅在1980年就有三篇論文發表,王運熙、胡國瑞、曹道衡三位有影響的學者相繼就六朝駢文 發表文章(王運熙:《劉勰對漢魏六朝駢體文學的評價》,《文學遺產》1980年第1期。胡國瑞:《魏晉南北朝駢文的發展及成就》,《武漢大學學報》1980年第5期。曹道衡:《關於魏晉南北朝的駢文和散文》,《文學評論叢刊》1980年第7期),以為漢魏六朝駢文正名為突破口,駢文學 研究逐步走上正軌。至今,有關駢文學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發表的論文約90余篇,專著6部、作品選9部。這六部專著是:姜書閣的《駢文史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於景祥的《唐代駢文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莫道才的《駢文通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尹恭弘的《駢文》(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於景祥的《獨具魅力的六朝駢文》(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鐘濤的《六朝駢文的藝術形式與文化內蘊》(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九部作品選是:黃均、貝遠辰、葉幼明選註的《歷代駢文選》(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熊先謙的《魏晉南北朝駢文選》(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譚家健主編的《歷代駢文名篇註析》(黃山書社,1988年)、許逸民選註的《古代駢文精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殷海國編選的《歷代駢文精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周振甫編選的《駢文精粹》(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朱洪國編選的《中國駢文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年)、莫道才主編的《駢文觀止》(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趙振鐸主編的《駢文精華》(巴蜀書社,1999年)此外,壹批解放前出版的駢文學著作也得以重印,如瞿兌之的《駢文概論》、劉麟生的《駢文學》(海南出版社,1994年)、劉麟生的《中國駢文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蔣伯謙、蔣祖怡的《駢文與散文》(上海書店,1997年)這些都顯示了近二十年駢文研究與普及的繁榮。而臺灣地區的駢文學研究從六十年代後也有所發展,先後出版了壹系列著作,如張仁青的《歷代駢文選詳註》(臺灣中華書局,1963年)《中國駢文發展史》(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六十年來之駢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中國駢文析論》(臺北東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駢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麗辭探賾》(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汪菊松的《宋四六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佚名的《駢體文淺說》(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陳松雄的《齊梁麗辭衡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廖誌強的《六朝駢文聲律探微》(臺北天工書局 ,1991年)、謝鴻軒的《駢文衡論》(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陳耀南的《清代駢文通義》(學生書局,?年)可以說,以張仁青為代表的學者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此外,在1996年6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文學評論》編輯部、中國韻文學會、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等多家單位發起的全國首屆駢文學術研討會在桂林隆重舉行,標誌著駢文學研究全面復興,會上成立的中國駢文學會 籌委會標誌著駢文學研究由分散走向聯合。這次會議影響很大,極大地推動了駢文研究的發展。在此前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和《柳州師專學報》開辟了駢文研究專欄,為駢文研究成果提供發表園地。可以說,海峽兩岸的駢文學研究已經告別寂寞走向繁榮。因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渠道不暢,筆者對臺灣出版的駢文學研究著作所見不全,不便妄加評述。在近二十年來大陸出版的著作和發表的論文中,主要探討了這麽幾個問題: 駢文的形態是認識駢文的第壹要義,因此,討論駢文的形式特征和美學特征的著作和論文也比較多。最初是對駢文的壹般特征的介紹,旨在還駢文的本來面目,如張會恩的《論駢文的特征》(《殷都學刊》1985年第4期)和譚家健的《略談駢文的基本特征》(《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就是屬於這樣的文章。然後逐步深入到駢文的內在形式,胡曉明的《〈文賦〉新論:駢文特征的內化與思維定勢的形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莫道才的《論駢文的形態特征與文化內蘊》(《江海學刊》1994年第2期)、《以詩為文:駢文文體詩化特征論》(《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和冷成金的《試論駢文的美質美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可作為代表。他們探討了駢文形式的深層特點,並從文化史的意義上進行了解讀。向晁山的《論駢體文形式美的心理依據》(《吉首師專學報》1986年第3期)、莫山洪的《試論駢文的審美基礎》(《柳州師專學報》1996年第2期)和《論駢文的審美形態》(《柳州師專學報》1996年第3期)則進壹步探討了駢文形式的產生原因,並上升到美學層次來分析。對駢文的具體特征的討論則有鐘濤的《駢文的隸事與聲律》(《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幾部駢文研究專著也對此有所討論,如尹恭弘的《駢文》在第壹章的第三節“駢體文的文體特征及其美學功能”專門討論了駢文的五個方面文體特征,即裁對、句式、隸事、敷藻、調聲,並討論了各種特征的美學功能,如裁對的均衡對稱美、句式的整齊建築美、隸事的典雅含蓄美、藻飾的華麗色彩美、調聲的和諧音樂美。又如莫道才的《駢文通論》的第四章《駢文的結構形式與句型模式》、第五章《駢文的修辭形態及其文化內蘊》、第六章《駢文的美學特征與審美效應》都是討論駢文的形式特征和美學特征的。作者認為,駢文的結構形式具有起、鋪、結的結構體制和領、襯、夾的遊離構形;駢文的句式也有構造上的模式特點,如騷體句、詩體句、疊字句等;而駢文的句型則具有強烈的結構模式,如齊言單聯型、齊言復聯型、雜言復聯型等;《駢文通論》還討論了對仗、聲韻、典事、藻飾等修辭形態及其文化內蘊,討論了駢文的均衡和諧美、音樂美、典雅美等美學特征。可以說,經過二十多年的討論,對駢文的形式特征及美學特征的認識已經取得了***識,也已達到了較深的層次。通過研究討論使我們正確看待駢文的存在價值,這是有重要意義的。

韓愈的時代,駢體文的流行,他和他的同道把駢文稱為“時文”,而把駢文形成以前的古代文體稱為“古文”,也就是先秦和漢代的單行散句,在形式上沒有限制的文體。 對駢文史的研究是駢文研究的重要內容,包括駢文的產生、發展、興衰是研究者關註的重要問題。如何正確認識評價駢文的發展流變,是駢文學研究仍須解決的問題。因為過去對駢文的否定就是從對駢文發生、發展的不正確認識開始的。謝國榮的《略論駢文發生發展的深層原因》(《湘潭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莫道才的《從文化學角度看駢文的產生》(《中國文學研究》1992年第3期)集中探討了駢文的起源和產生問題。鐘濤的《駢文與漢語言文字的特殊性》(《漢字文化》1997年第2期)則從語言文字的特殊性角度探討了駢文的起源。討論駢文的形成的論文還有於景祥的《論駢文的形成與鼎盛》(《文學評論》1996年第6期)、莫山洪的《論漢魏六朝審美意識的轉變與駢文的形成、興盛》(《柳州師專學報》1997年第2期),它們討論了駢文的形成時期及其文化背景,從各個角度探討並說明了駢文產生的歷史過程和歷史必然性。

對歷代駢文的研究也已展開。各個階段的駢文都有研究者關註,魏晉南北朝的駢文是熱點,主要論文有蕭艾的《六朝駢文論略》(《湘潭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胡國瑞的《六朝駢文的藝術評價》(《文學遺產》1987年第1期)、周建渝的《徐陵駢文初探》(《文學遺產》1988年第4期、樊運寬的《論庾信後期駢文的特色》(《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六朝駢文與文壇風尚》(《柳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3期)、阿忠榮的《宮體作家的駢文創作》(《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周悅的《齊梁駢文的新變》(《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1期)、譚家健的《試論劉峻的駢文》(《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鐘濤的《論六朝駢體書牘文》(《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試論徐陵駢文與其政治生活的關系》(《柳州師專學報》1999年第2期),它們探討了這個時期的駢文藝術特色,並對主要駢文作家的駢文創作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此外,唐宋元明清的駢文也受到青睞,論唐代駢文主要有董乃斌的《論樊南文》(《文學遺產》1983年第1期)、莫道才的《駢文在唐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吳在慶的《樊南四六芻議》(《中州學刊》1995年第2期)、鄭力戎的《治亂之龜鑒、政論之典範:論陸贄的駢體奏議》(《浙江學刊》1996年第3期)、莫山洪的《中唐駢散相爭及其美學價值》(《柳州師專學報》1999年第3期),論宋代駢文的有曾棗莊的《論宋代的四六文》(《文學遺產》1995年第3期)、尹占華的《論蘇軾的四六文》(《天府新論》1996年第6期),論明清駢文的有王凱符的《論清代駢文的復興》(《北京師院學報》1990年第4期)、馬積高的《清代駢體文的復興與考據學》(《湖南師大學報》1993年第5期)、昝亮的《胡天遊駢文試論》(《柳州師專學報》1997年第2期)、《袁枚駢文試論》(《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也有論民國初年的駢文的,如劉納《民初文學的壹個景觀:駢文的興盛》(《鄭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5期)可以說,對駢文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有了較全面的討論,而不再僅僅局限於六朝駢文及其作家;而且這些討論多是正面的闡釋分析,而沒有了過去偏執的簡單化否認。這對於扭轉對歷代駢文的印象式錯誤認識是有幫助的。

駢文在魏晉南北朝的衍化經歷了壹個漫長的過程,至遲在西晉時期,比較完整的駢文已經出現.而文學性的駢文的成熟,大致在南朝的劉宋時代,其代表作是鮑照的壹些作品,齊梁以還,以表現美的事物為主旨而註重形式的各類駢文逐漸成為文壇流行的文體,想梁簡文帝蕭綱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陳代的顧野王的《虎丘山序》,沈炯的《林屋館記》等形制相當規整而藝術上又均有較高水準的文學性駢文皆其適例。

駢文研究範圍的拓展是駢文研究步向深入的體現。莫道才的《駢文史分期芻論》(《柳州師專學報》1997年第3期)則專門討論了學術界模糊把握的駢文史分期問題,而莫山洪的《簡論歷代反駢的歷史嬗變》(《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則進壹步檢討了歷代反駢的原因。而已出版的幾部駢文學著作都十分關註駢文的發展過程,姜書閣的《駢文史論》是建國以來的壹部駢文發展史,這部近四十萬言的巨著對駢文的發展有詳細的論述,勾繪出駢文演變的全景,其不足是唐代以後的部分稍嫌簡略。於景祥的《唐宋駢文史》則是第壹部駢文斷代史,將唐宋兩朝的駢文作了詳盡的描述,然亦失之敘述方式簡單。鐘濤的《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內蘊》是其博士論文,她在第二章“六朝駢文形式的定型過程”也討論了六朝駢文的發展過程。於景祥的《獨具魅力的六朝駢文》在第三章“六朝駢文之流變”也對六朝駢文史有所梳理。莫道才的《駢文通論》在第九章、第十章專論“駢文的歷史演變”,概論了駢文發展的八個階段:發軔期、形成期、成熟期、繁盛期、變異期、衰落期、復興期、消亡期。尹恭弘的《駢文》在第二章“歷史視角:駢體文文體的演變過程”中,也從溯源、醞釀、成熟、變異、復興等五段對駢文的發展過程作了簡要的梳理。可以說,學術界對駢文的演變過程和規律的認識是較深入的。 縱觀駢文學研究發展的歷史,它走過了曲折的道路,有過輝煌,有過寂寞,如今走上了正軌,正步入新的輝煌。即使這樣,也應該看到,駢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這主要表現在:

首先,駢文學研究力量還很不夠。從發表的論文和著作來看,全國研究駢文的學者僅有二十來人。不但與古代詩歌的研究隊伍無法相比,也遠比古文的研究者少。在這二十多位學者中,還有不少並未把主要精力放在這個領域,僅是偶爾涉足壹下駢文研究。之所以如此,恐怕是受古文為正宗而駢文為小道的狹隘觀念的影響。因此,研究者更新觀念,重新認識駢文十分必要。由於研究隊伍的力量的限制,也在壹定程度上制約了駢文研究水平的整體推進。因此,駢文學界迫切需要更多的學者的加入,以推進對這壹傳統文化形式的研究。只有研究力量的壯大,研究水平的提高才有基礎,否則壹切都無從談起。同時,駢文學研究培養新人的工作也顯得很緊迫,駢文離今天的生活很遠,如果中斷駢文的研究,人們對駢文的了解就更少。駢文研究呼喚青年學者的加入。

其次,駢文學的研究資料的整理出版有待加強。資料的缺乏也是影響駢文研究的壹個突出問題。雖然駢文的選本出版不少,但駢文的研究資料尚未見出版。古代的駢文資料留存於壹些大型類書、叢書當中,這些類書、叢書浩瀚渺茫,從中尋找資料很不方便,近代以來的著作多未重印,所以也不易見到。這就影響了駢文學研究的發展。由於各種原因,由筆者與莫山洪整理的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支持項目《歷代四六話》早已交稿到出版社了,卻遲遲不能出版。另外,為推動駢文學研究的發展,迫切需要整理出版壹部《駢文研究資料匯編》,壹部精選近五十年來研究論文的《駢文研究論文集》。壹些重要的駢文理論著作和作品集,也需要出版社協助出版,如清代孫梅的《四六叢話》、李兆洛的《駢體文鈔》、近代錢基博的《駢文通義》、孫德謙的《六朝麗指》這些重要的駢文學資料都應該盡快整理出版,以推動駢文學研究的發展。駢文學研究需要出版界的有識之士的鼎立協助,***同促進學術的進壹步繁榮。

其三,駢文學研究的學術水平應上壹個新臺階。高水平的論文尚不多見,駢文研究的學術水平有待進壹步提高。駢文學研究領域應該去除非學術規範的現象,提升研究論文、論著的水準。在研究方法上,要註意量化的研究和實證方法的融合,在研究視角上,要註意文化史角度的發掘,避免簡單的作家作品論。特別是,應該把駢文的存在放在時代的文化史演進的過程中來考察,從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上來觀照駢文的存在,並把駢文的創作現象作為壹個時代的人文精神活動的壹種方式來對待,並由此解剖壹個時代的文人生活場景與方式,乃至壹個時代的審美心理與文人心態、社會心態,並進而揭示出駢文存在及其風格特征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只有這樣,駢文的美學意義、文學價值及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才能真正得到揭示。有了這樣的開闊的視野方能在更高水平上、更深層次上認識駢文,理解它的歷史及其存在的原因。駢文研究成果的水平才會更上壹層樓。 駢文學的發展與興衰經驗教訓是研究中必然要涉及的問題。駢文學從劉勰的《文心雕龍》之《麗辭》算起,已有1500年漫長的歷史了。宋代以王铚《四六話》、謝伋的《四六談麈》》等人的四六話著作為標誌,標誌駢文學的初步形成。駢文學史的研究實是對駢文觀念的發展演變的梳理。這方面的研究論文主要有莫道才的《駢文研究的歷史與現狀》(《語文導報》1987年第9期)、《八十年代唐代駢文研究述評》(《柳州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吳興華的《讀〈國朝常州駢體文錄〉》(《文學遺產》1988年第3期)、鐘仕倫的《駢文與王铚的〈四六話〉》(《文史雜誌》1993年第3期)、莫道才的《論〈四六叢話〉的學術價值和駢文思想》(1994年第4期)、《論宋代四六話的興起》(《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譚家健的《關於駢文研究的若幹問題》(《文學評論》1996年第3期)、楊東甫的《駢文雜論》(《廣西師院學報》1997年第3期)、曹虹的《清嘉道以來駢散爭論的文學史意義》(《文學評論》1997年第3期)、於景祥的《歐陽修對駢體和散體的科學態度》(《遼寧大學學報》1997年第6期)、莫山洪的《論蕭子顯對漢魏六朝駢文的評價》(《柳州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民國駢文研究興盛原因探》(《柳州師專學報》1999年第2期)、《駢文學發展史芻議》(《柳州師專學報》1999年第3期),從發表的論文來看,駢文學史的壹些基本問題已經涉及,諸如駢文學演進的歷史過程、駢文學史上的壹些重要著作的駢文理論、駢文學史上的壹些概念、觀念的內涵,等等,但仍有許多駢文學史的理論問題尚未涉及,可發掘的課題還有許多。

由於駢文學研究的深入,對駢文的否定已經破除,新編的文學史教材多數有專章專節將對駢文的肯定性描述寫入其中。如馬積高、黃均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和郭預衡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前者在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第七章“魏晉南北朝駢文與散文”、第四編“隋唐五代文學”的第九章“唐代的賦和駢文”中就以大量篇幅描述了駢文的發展和創作情況。後者在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第六章“齊梁陳文學”的第五節“駢文與俳賦”和第四編“隋唐五代文學”的第十章“中唐後期文學”的第五節“李商隱”的第四小節“李商隱的駢文”裏也有大量篇幅介紹駢文。壹些斷代文學史如羅宗強、郝世峰主編的《隋唐五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冊出版於1990年,中冊出版於1994年)也以專節正面描述了初唐駢文的抒情性傾向、中唐駢文的改造。這些說明駢文研究的成果已經取得了學術界的認同,並作為知識向讀書界普及。這是十分可喜的。但也應該看到,壹些文學史教材甚至壹些有壹定影響的新編文學史著作仍對駢文的存在采取漠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