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虞舜的真正遠祖是誰?

虞舜的真正遠祖是誰?

因古籍缺失、戰亂後古籍毀壞等無法證實確鑿的信息,引發各類爭議。

籍貫

壹說冀州人,壹說東夷人

出生地

爭論壹:姚墟——相傳為舜帝出生地,據唐《括地誌》記載的方位故址在今萬裏母親河北岸的河南濮陽。另壹說法在余姚。還有說法在浙江上虞。當今姚墟說比較認可浙江余姚,當代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史樹青教授,特為余姚題寫了“姚墟古跡”,刻石於東麓[1]。

爭論二:諸馮——壹說為山東諸城,據《炎黃氏族文化考》、孟子《離婁篇》、明朝《職方地圖》、清乾隆《諸城縣誌 古跡考》、《中國通史簡編》(範文瀾著)、《中國史稿》(郭沫若著)、《中國歷代帝王錄》(楊劍宇著)皆言諸城諸馮乃舜生地[2]。二說為山西臨汾,據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山西三·平陽府》:“又 諸馮山 ,在縣東北四十裏,《孟子》雲 舜 生 諸馮 ,蓋即此。”當今諸馮說比較認可第壹種,即山東諸城說[2]。[3]

治都

爭論壹:舜都蒲阪——即山西平陽,

唐·李泰《括地誌·蒲州·河東縣》:河東縣南二裏故蒲阪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壇。

《宋永初歷山記》亦雲:蒲阪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

顧炎武《歷代宅京記》說:“舜都蒲阪,今山西平陽府蒲州(今山西永濟蒲州)。”

據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引皇甫謐所說;“舜所營都,或雲蒲阪。”蒲阪在唐代是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縣。

爭論二:舜都潘城——即河北逐鹿

《水經註》曰:“漯水經潘縣故城,或雲舜所都也。”《括地誌》雲:“舜都在懷戎縣,縣北三裏有舜廟,外城有舜井。”《史記》也曰:“舜,冀州人,居媯汭。”[4]

耕作之山——歷山

[5]

爭論壹:濟南市千佛山

濟南古稱歷下,因歷山而得名,見於《春秋》,來源最早。另外,舜耕於濟南的歷山,歷代盛傳,多見於記載。北魏史學家魏收曾任齊州太守,賦《登齊州舜山》詩壹首,今存。北魏酈(li)道元《水經註·濟水》則記載說:"(歷城)城南對山,山上有舜祠,……《書》舜耕歷山,亦雲在此...北宋著名學者曾鞏,熙寧五年(1072年)任齊州知州,作《齊州二堂記》壹文,文中駁斥了鄭玄的歷山在山西的說法,指出歷代地理圖紀都說齊州的南山(千佛山)為歷山,是舜耕作的地方。曾鞏以為這是可信的。 不過,也有人認為,歷山雖在濟南,但並非城南的千佛山。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八記雲:"齊州城東有孤石,平地聳出,俗謂之歷山;以北有泉,號舜井;東隔小街,又有石井,汲之不絕,雲是舜東家之井。"舜井原在壹居民院中的東屋裏,沖門大方桌下,有壹口井,水面上露出壹塊不足壹米的小山頭。1976年濟南市冶金局宿舍建設中,此古跡已湮 滅.1976年,濟南以舜字命名的地名、店名仍然很多,舜耕小學、舜耕中學、舜耕路、舜井街、舜井等皆可考究,可見他老人家的影響之深[6]

爭論二:山西省永濟市中條山

舜都蒲阪南之歷山,在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南的中條山西端,舜所耕處,今歷山村在(今劃歸芮城縣,)。永濟歷山是古籍記載最早的歷山,山北面有“二妃壇”,為祭祀娥皇、女英處,又稱娥皇女英陵。

《史記·五帝本記》說:“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東漢鄭玄說,歷山在河東。此河東即山西永濟(古蒲州),漢為河東郡治,鄭玄為東漢人,史學界多認為鄭玄河東即此。永濟歷山見於史籍最早,《山海經·中山經》中記道:“薄山之首,曰其甘棗之山。……又東二十裏,曰歷兒山。”畢沅說:“此薄山即山西蒲州山。”歷兒之山“即歷山也,在今蒲州府南。經雲歷兒者,語之緩。酈道元《水經註》獨雲:郡南有歷山,謂之歷觀。舜所耕處也。酈道元評其他地方歷山雲:“余案周處此誌為不近情,傳疑則可,證實非矣。安可假木異名,附山殊稱,強引大舜,即比寧壤。”

爭論三:山西省沁水縣歷山

《史記》記載:“舜生於蒲阪(今永濟市),漁於獲澤(今陽城縣),耕於歷山。”總面積為4000畝的絕頂平坦,天然綠色草地如毯,山巔有舜耕歷山遺跡、古廟碑記、南天門、斬龍臺等勝景。站在舜王坪最高峰——南天門,可朝觀日出,暮看晚霞,遙望黃河。夜晚登坪,可觀星辰,猶如億萬明珠籠罩大地。山道中,鳥語撩心,花香醉人,奇趣無窮。春夏秋冬,四季有景,加之新增建了野人山莊、蒙古包等景點,使遊客登山覽勝,留連忘歸。清版《縣誌》曾記載:“古帝躬耕處,千秋跡已迷。舉頭高山近,極目亂峰低。花開聞幽徑,泉水過遠溪。黃河遙入望,天際壹紅霓。”

爭議四:安徽省池州市歷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傳說遠古時期舜帝初耕於此,賢名遠揚,堯帝前來拜訪,請求舜下山輔佐朝政,舜始不肯,交慍怒而去。後堯帝再三懇請,舜感其誠,出山理政。後人為紀念堯舜二帝求賢、躬耕勝跡。命此山為“舜耕山”,命堯帝渡河處為“堯渡”(即堯渡鎮)。“歷山遺澤”自東流建縣以來壹直是該縣八景之壹,唐宋以後,道、佛兩教徒來此建廟立祠,無數文人墨客前來尋幽訪勝,吟詩作賦,寫景抒懷,在千百首詩詞中,北宋政治家、文學農範仲淹《舜祠》壹詩寫得好:“千古如天日,巍巍與善功;禹終平洚水,舜載治熏風;江海生靈外,乾坤揖讓中;鄉人不知此,蕭鼓謝年豐。”後人將導真觀前的壹口大雨不積滴水、常年幹涸的石池命名為“舜池;隨首千百年的物換星移,尋真觀、草規庵及舜祠早已廢圮,唯堯池、舜池卻依舊是史料記載的風貌。

爭議五: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歷山

鄄城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開發較早的區域之壹,素有“古鄄”之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五帝時期。《太平環宇記》載:“濮州,今治鄄城縣。古昆吾舊壤,顓頊遺墟。”《呂氏春秋》載:“堯葬谷林,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漁於雷澤。谷林、河濱、雷澤、歷山均在菏澤境內。《左傳》載: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夏商時天下分為九州。鄄城屬古兗州之域。

爭議六:浙江省永康市歷山

山中建有舜池等有關“舜”的相關景觀,暫未發現有歷史資料相關

爭論七:浙江省余姚市歷山

余姚上虞兩地為發行舜帝古跡最多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