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還少丹簡介

還少丹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中藥部頒標準 2.1 劑型 2.2 拼音名 2.3 標準編號 2.4 處方 2.5 制法 2.6 性狀 2.7 鑒別 2.8 檢查 2.9 功能與主治 2.10 用法與用量 2.11 註意 2.12 規格 2.13 貯藏 3 還少丹說明書 3.1 藥品類型 3.2 藥品名稱 3.3 藥品漢語拼音 3.4 藥品英文名稱 3.5 成份 3.6 性狀 3.7 作用類別 3.8 適應癥/功能主治 3.9 規格 3.10 還少丹的用法用量 3.11 禁忌 3.12 還少丹的不良反應 3.13 註意事項 3.14 還少丹與其它藥物的相互作用 3.15 還少丹的藥理作用 3.16 備註 4 《直指》卷九 4.1 組成 4.2 功效 4.3 主治 4.4 還少丹的用法用量 4.5 制備方法 5 《扶壽精方》 5.1 組成 5.2 功效 5.3 還少丹的用法用量 5.4 制備方法 5.5 用藥禁忌 6 《葉氏女科》卷四 6.1 組成 6.2 主治 6.3 還少丹的用法用量 6.4 制備方法 7 《本草綱目》卷二十七引《瑞竹堂方》 7.1 組成 7.2 功效 7.3 還少丹的用法用量 8 《攝生眾妙方》卷二 8.1 組成 8.2 功效 8.3 還少丹的用法用量 8.4 制備方法 9 《外科大成》卷二 9.1 組成 9.2 功效 9.3 主治 9.4 還少丹的用法用量 9.5 制備方法 10 《濟陽綱目》卷六十四 10.1 組成 10.2 功效 10.3 主治 10.4 還少丹的用法用量 10.5 制備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還少丹 * 還少丹相關藥品說明書其它版本 1 拼音

huán shǎo dān

2 中藥部頒標準 2.1 劑型

2.2 拼音名

Huanshao Dan

2.3 標準編號

WS3B214196

2.4 處方

熟地黃 60g 山藥(炒) 60g 牛膝 40g 枸杞子 40g 山茱萸 40g 茯苓 60g 杜仲(鹽制) 40g 遠誌(甘草炙) 40g 巴戟天(炒) 40g 五味子 40g 小茴香(鹽制) 40g 楮實子 40g 肉蓯蓉 40g 石菖蒲 20g 大棗(去核) 60g

2.5 制法

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 100g粉末加煉蜜80~ 100g制 成大蜜丸,即得。

2.6 性狀

本品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麻、澀。

2.7 鑒別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木栓細胞淡棕色,表面觀類多角形。橡膠絲 成條或扭曲成團,表面具顆粒性。不規則顆粒狀團塊及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 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直徑4~6μm。果皮表皮細胞橙黃色,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 壁略連珠狀增厚。

2.8 檢查

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 A)。

2.9 功能與主治

溫腎補脾,養血益精。用於脾腎虛損,腰膝酸痛,陽萎遺精,耳 鳴目眩,精血虧耗,肌體瘦弱,食欲減退,牙根酸痛。

2.10 用法與用量

口服,壹次1丸,壹日2次。

2.11 註意

傷風感冒及熱癥忌用。

2.12 規格

每丸重 9g

2.13 貯藏

密閉,防潮。

3 還少丹說明書 3.1 藥品類型

中藥

3.2 藥品名稱

還少丹

3.3 藥品漢語拼音 3.4 藥品英文名稱 3.5 成份 3.6 性狀 3.7 作用類別 3.8 適應癥/功能主治

溫腎補脾。用於脾腎虛損所致的腰膝酸痛,耳鳴目眩,形體消瘦,食欲減退,牙根酸痛。

3.9 規格

每20丸重1克

3.10 還少丹的用法用量

口服,壹次6~9克,壹日2次。

3.11 禁忌

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糖尿病患者、外感發熱及實熱癥者禁服。

3.12 不良反應 3.13 註意事項

1.忌辛辣、生冷、油膩食物。2.本品宜飯前服用。3.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4.本品不宜長期服用,服藥2周癥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5.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6.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7.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8.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3.14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3.15 還少丹的藥理作用 3.16 備註

請仔細閱讀說明書並按說明使用或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4 《直指》卷九 4.1 組成

山藥(炮)1兩半,牛膝(酒浸,焙)1兩半,白茯苓1兩半,山茱萸1兩半,舶上茴香(炒)1兩半,續斷1兩,菟絲子(洗,酒浸,爛研,焙)1兩,杜仲(去粗皮,姜汁塗炙,截,炒)1兩,巴戟(去心)1兩,蓯蓉(酒浸,焙)1兩,北五味子1兩,枳實1兩,遠誌(姜汁腌,取肉,焙)1兩,熟地黃1兩。

4.2 功效

補虛勞,益心腎,生精血。

4.3 主治

心虛腎冷,漏精白濁,夢遺。

4.4 還少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鹽湯送下。

4.5 制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5 《扶壽精方》 5.1 組成

何首烏半斤(黑豆1碗,水3碗同煮,去豆),牛膝(酒浸,炒)6兩,生地黃(酒浸,9蒸9曬)6兩,肉蓯蓉(酒浸,刮去浮甲心膜,酒拌蒸,酥炙)6兩,黃柏(去皮,炒褐色,先用酒浸)4兩,補骨脂(酒浸1宿,東流水洗,蒸半日)4兩,車前子(微炒)4兩,柏子仁(微炒)4兩,麥門冬(水潤,去心,微炒)4兩,天門冬(去心,酒拌蒸)2兩。

5.2 功效

發白返黑,益精補髓,壯元陽,卻病延年。

5.3 還少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午前酒送下。至100日,逢火日摘去白發,生出黑發。

5.4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用煮熟紅棗去皮核,同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5.5 用藥禁忌

忌萊菔、豬血、羊肉。

6 《葉氏女科》卷四 6.1 組成

熟地黃4兩,山藥2兩,山茱萸2兩,杜仲(姜汁制)2兩,枸杞子2兩,牛膝(酒浸)1兩,遠誌(姜汁浸炒)1兩,肉蓯蓉(酒浸)1兩,北五味1兩,川續斷1兩,楮實子1兩,舶茴香1兩,菟絲子(制)1兩,巴戟肉1兩。

6.2 主治

男子虛寒艱嗣。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真氣虧損,肌體瘦弱。脾腎不足而足痿者,及壹切虧損體弱之證。

6.3 還少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6.4 制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

7 《本草綱目》卷二十七引《瑞竹堂方》 7.1 組成

蒲公英1斤(壹名耩耨草,又名蒲公罌,生平澤中,34月甚有之,秋後亦有放花者,連根帶葉取1斤洗凈,勿令見天日,晾幹,入鬥子),解鹽1兩,香附子5錢。

7.2 功效

固齒牙,壯筋骨,生腎水。

7.3 還少丹的用法用量

後2味為細末,入蒲公草內淹1宿,分為20團,用皮紙34層裹紮定,用六壹泥(即蚯蚓糞)如法固濟,入竈內焙幹,乃以武火煆通紅為度,冷定取出,去泥為末。早、晚擦牙漱之。吐、咽任便,久久方效。

8 《攝生眾妙方》卷二 8.1 組成

蓮花蕊3兩,生地黃3兩,熟地黃(懷慶者佳)3兩,五加皮(海州者佳)3兩,槐角子3兩,沒實子6個(三陰三陽,有孔陰,無孔陽)。

8.2 功效

養血消痰,烏須黑發。

8.3 還少丹的用法用量

每飯後取數餅噙化,其酒任意飲之,以醉為度,酒須連日飲盡,若久收恐味變也。酒藥盡而須發黑矣,若欠黑,再照前制作23料可矣,多不過4料。若餅子難噙化,可作丸子,以酒咽之。

8.4 制備方法

上藥木杵、石臼搗碎,將絹縫袋壹個,長8寸寬6寸裝藥,用無灰好酒10斤,入不津瓷壇同浸,春、冬壹月,夏10日,秋20日,滿日取藥曬幹,仍用木杵、石臼搗為細末,煉蜜為餅,又以薄荷為末,壹層餅放壹層末。

9 《外科大成》卷二 9.1 組成

熟地黃、山藥(微炒)、山茱萸、白茯苓、枸杞、巴戟天(酒浸)、牛膝(酒浸)、五味子、肉蓯蓉(酒浸,去鱗,焙幹,酥炙)、杜仲(酒、姜拌炒)、遠誌(甘草水浸湯下)、楮實子(酒浸)、石菖蒲(去毛,忌鐵)、小茴香(鹽、酒炒)、續斷(酒浸)、菟絲子(酒蒸)各等分。

9.2 功效

補肝腎,進飲食。

9.3 主治

鶴膝風。

9.4 還少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5060丸,黃酒、鹽湯任下,空心、食前各1次。

9.5 制備方法

上為末,煮紅棗肉蓯加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10 《濟陽綱目》卷六十四 10.1 組成

何首烏(黑豆蒸)半斤,牛膝6兩,生地黃(酒蒸)6兩,肉蓯蓉(酒蒸)6兩,黃柏(酒浸,炒褐色)3兩5錢,補骨脂(酒浸,水蒸)3兩5錢,車前子(微炒)3兩5錢,柏子仁(微炒)3兩5錢,幹山藥(微炒)3兩5錢,秦當歸2兩5錢(酒洗),菟絲子(水淘,去砂,酒煮,搗成餅,曬幹)2兩,人參1兩,五味子1兩。

10.2 功效

益精補髓,壯元陽,卻病延年,發白返黑。

10.3 主治

虛損。

10.4 還少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60丸,空心鹽湯、白湯、酒任下。

10.5 制備方法

上俱勿犯鐵器,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還少丹 《證治準繩·雜病》:[第八冊七竅門下]齒

。腎經虛熱而痛者,六味丸補之。腎經虛寒而痛者,還少丹補之,重則八味丸主之。其屬風熱者,獨活散;不愈...

《證治準繩·類方》:[第八冊]齒

補中益氣湯(見勞倦。)歸脾湯(見健忘。)六味丸還少丹八味丸(俱見虛勞。)獨活散治風毒牙痛,或牙齦腫...

《張氏醫通》:[卷八七竅門下]齒(齲蛀、骨槽風)

牙浮而痛。甚則憎寒壯熱。如欲脫之狀。下安腎丸、還少丹。間進黑錫丹。有房勞惱怒。牙即動搖長出。服補腎...

《普濟方》:[卷二百二十五諸虛門]補益諸虛

烏藥、各半斤。青鹽壹兩。治腎氣內奪。厥逆喑痱。還少丹(出經驗良方)大補心腎脾胃。壹切虛損。神誌俱耗...

《醫方證治匯編歌訣》:通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