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博山古稱“顏神”,人文景觀十分豐富,這裏有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齊長城; 有“長勺之戰”古戰場,始建於後周的顏文姜祠;有始建於1602年的碧霞元君行宮以及因園、範公祠等。博山還是清代帝師孫廷銓、清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趙執信和“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同誌的故鄉。 博山陶瓷琉璃久負盛名,陶琉產品暢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博山飲食文化豐厚,別具風味的博山菜肴和地方小吃,在魯菜中占有重要地位。
顏神是昨天的博山,博山則是顏神的延續和發展。
距離淄博市中心最遠的市轄區博山,是壹座美麗的山城。270年以前,這裏的地名叫做顏神鎮。四圍群山跌宕起伏,東南方向聳立著山東省第四高峰魯山,淄河、沂河、孝婦河以及汶河的壹脈支流從魯中山地汩汩流出,分別向著北方和西、南方向蜿蜒而去。
博山地區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屬於齊國馬徑邑,稱做“弇中”。秦代屬濟北郡嬴縣。西漢至魏晉,北境屬濟南郡般陽縣,東南境屬泰山郡萊蕪縣,南北朝劉宋時屬泰山郡嬴縣。北魏中興元年(公元531年)劃歸般陽縣,屬清河郡齊州,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0年)改屬貝丘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屬齊郡淄川縣。唐初改制,設河南道,隸淄州淄川縣,貞觀經五代至宋代歸屬基本未變,這時候的顏神已成為魯中重鎮。金代屬於山東東路淄州淄川縣,稱顏神店。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置顏神鎮,屬益都路益都縣。明代屬青州府益都縣。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博山首次設立縣的建制,在原有的顏神鎮基礎上,又把益都縣的孝婦鄉、懷德鄉,淄川縣的大峪等個村莊、萊蕪縣的樂疃等個村莊合並過來,取名於城區東南方的博山,叫做“博山縣”,縣政府就設在顏神。
顏神在金朝的時候,已經和北方相距百裏左右的金嶺、張店壹道,並稱為淄川縣三大重鎮。在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三月,由明代後期文壇領袖、時任分巡青州兵備道副使的王世貞創建的石城工程開工,3個月後竣工,環城壹周3裏。王世貞撰寫了《建顏神石城碑記》,和明代前七子中居首位的李攀龍所作《顏神鎮石城記》壹起鐫立於石城之下。壹座“周圍三裏”的小城落成,竟有兩位文壇領袖為它撰文,為顏神鎮帶來莫大的榮耀。到清同治初年,又圍繞舊城的東西南三面加築了圍墻,稱為東圩;同時在稅務街、西冶街壹帶修建圍墻,稱為西圩。這東西兩圩包括的範圍,構成博山城區的主要部分。
顏神店的得名,與鳳凰山下的孝婦河直接相關。孝婦河最早的名字叫做袁水,後來又改叫瀧水,古籍上也有記為籠水的。酈道元的《水經註》、顧野王的《輿地誌》裏,都有關於這條河的記載。至於孝婦河的名字,卻出自壹個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說的是齊地孝婦顏文姜年輕守寡後,依然孝敬公婆,精心侍奉,遠道挑來甜水,不以三九嚴寒、盛夏酷暑而中斷。終於感動了上天,將靈泉生於顏文姜室內。兇惡的婆婆見她不再挑水,卻天天有水,心生懷疑,找借口將兒媳打發出門,進顏文姜房間揭去靈泉上的籠蓋,泉水噴湧而出,流成孝婦河。這個故事多年流傳民間,情節越來越具體,連顏文姜的籍貫、她翁姑的姓氏也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