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揚州有三個全盛時期,第壹個是在西漢中期;第二次是盛唐到晚唐。第三次是在清朝的“康乾盛世”。
揚州作為壹個地理稱謂,在《尚書》等古籍中都有記載,是中國的九州之壹。
春秋時,在今揚州城附近稱為漢。公元前486年,吳滅漢,建漢城,開漢溝,通長江淮河。這是今天揚州最早的城市。越滅吳,越養地:越滅楚,越養地。公元前319年,楚國在漢城遺址上建城,名廣陵。秦統壹中國後,建立廣靈郡,隸屬九江郡。漢代的揚州今稱廣陵、江都,長期是諸侯的封地。吳王劉英開通了鹽河(楊桐運河的前身),促進了揚州的經濟發展,開創了揚州歷史上的第壹個繁榮時期。為了改善和鞏固民族關系,元豐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將江都王的女兒劉熙君嫁給烏孫國,比王昭君嫁匈奴早了80多年。三國時期,魏、吳戰爭不斷,廣陵是江淮地區的軍事重地。南北朝時期,廣陵屢遭戰亂,幾度淪為“蕪湖城”。但由於勞動人民幾百年的艱苦發展,經濟地位在恢復中不斷提高。北周改廣陵為吳州。山東青州、兗州移民南遷廣陵,促進了揚州的經濟發展。
隋唐時期
楊迪皇帝開通了南北大運河,在這裏建造了壹座神秘的建築,並於618年在這裏去世。唐朝時期,中國國力鼎盛,揚州達到頂峰。這裏曾是唐朝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對外交流的門戶。唐代的揚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了大量的作坊和手工作坊。不僅在江淮與中國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最大的大都市,有時被稱為“陽夷二”(益州即今成都)。揚州是南北糧、草、鹽、錢、鐵的交通中心,是國內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為巡撫署、巡撫署、淮南署,統領淮南、江北二州。揚州在以長安為中心的水陸交通中壹直起著關鍵作用。揚州作為對外交通的重要口岸,設置了特使管理對外友好交往。唐代揚州與大食接觸頻繁。揚州有成千上萬的大吃大喝者。波斯、大分、婆羅門、昆侖、新羅、日本、朝鮮等中國人都成了居住在揚州的商人。日本向揚州派遣唐朝使節,向日本派遣和尚鑒真,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交流。揚州人李善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文選》進行了重新註釋,大量引用,為後人保存了大量失傳的重要文獻。他的兒子李詠不僅在寫作和詩歌方面很有影響,而且是繼余士南、褚遂良之後的大書法家之壹。大詩人張,是“吳中四傑”之壹,僅《春江花月夜》壹首,就有“獨孤詩壓倒全唐”的美譽。684年,徐敬業和羅賓反對武則天在揚州的統治。唐末五代,軍閥混戰,揚州損毀嚴重。楊行密在揚州建立政權,史稱“楊武”,經濟有過短暫的恢復。不久,它陷入了戰爭的毀滅。
明清兩代
自1421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來,中國明清近600年的統治中心都在北京,而農業經濟中心在江浙、湖北、湖南、廣西,糧鹽產量占全國產量的大部分。這樣壹來,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就分裂了。連接中國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是兩條水路:長江和京杭大運河。揚州位於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憑借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揚州經濟憑借中國經濟大動脈京杭大運河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核心城市。
雖然清初多爾袞騎馬南下,史可法卻據守揚州,兵敗。於是,揚州城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大屠殺,據說城中百姓全部幸免,史稱“揚州十天”(史書記載大屠殺時期其實是五天)。但大屠殺並沒有削弱揚州在清朝的強勢地位。在康熙休養生息政策的背景下,揚州在康幹時期再次發展起來。
明清揚州經濟的代表產業有:
漕運主要是運糧,長江中下遊產糧大省的皇糧國稅都要通過京杭大運河北運到北京。揚州鈔海關的稅收在明清時期壹直位列全國前八。
運鹽,淮鹽西運,全國最大的鹽場(蘇北沿海)所產的官鹽在此運銷,再運往全國最廣的鹽銷區——長江中上遊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所謂長江四岸)銷售。城內有淮河至淮河的運鹽者和大量鹽商。富裕的鹽商在新城南河下壹帶和西北郊瘦西湖沿岸修建了許多精致的園林。當時普遍認為“蘇州勝在市場,揚州勝在園林,杭州勝在湖光山色”。
金融,由於揚州是全國最大的官鹽集散地,大量鹽商聚集於此,促進了揚州銀莊的發展,幫助鹽商周轉投資。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資本最集中的最大金融中心,繁榮程度堪比當今世界的東京、倫敦、香港。所謂“天下之富。”不比江浙;江省又富又美,還有莫的楊”。
娛樂業和服務業是隋唐以來揚州的支柱產業。歌舞從業者、高級妓女、藝術家、畫家不計其數,揚州八怪就是其中之壹。揚州與南北的北京、蘇州、杭州並列為“文人必遊的五大都會”,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壹。老城區和新城區之間的河流已經變成了壹條專門用於旅遊的河流,被稱為“小秦淮”。著名的有淮揚菜、揚州三刀、漆器等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