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4.2厘米,寬2.6厘米,崧澤遺址出土。
遠古先民以為玉能使屍體不爛,故置玉晗於口中,此習俗在5000多年前的上海先民中就已形成。
這件玉琀用陽起石碧玉制成,黑綠色,扁平,壹端圓,另壹端尖狀,呈雞心形。中為壹大圓孔,單面鉆成,表面無紋,琢磨光滑。距今約5800年,是崧澤文化早期器物。 口徑15.2厘米,高26.3厘米,崧澤遺址出土。盛貯器。
罐的造型最為豐富,大小各有不同。這件黑陶罐由蓋和罐身二部分組成,器蓋為淺盤形,捉手為圈足形。罐口豎直,口旁有壹圈直沿,沿上有4組小孔,每組3孔,***有12個孔,口沿置小孔可能為防止雨水滲入罐內。罐的肩部渾圓豐滿,飾刻劃的竹編紋,***22個單元,巧妙地串編壹體。
這種紋飾反映了先民喜歡使用竹編器皿的生活習俗。罐腹中部飾壹周鋸齒形堆紋,底部是外撇的矮圈足,置放穩重。title=黑陶“T”形足甗 style=right src=8bc3a701354e863f728da538此罐紋飾規整,是崧澤文化陶罐的珍品。 口徑16厘米,高24厘米,福泉山遺址出土。
蒸煮食物的炊器。
良渚文化陶從崧澤文化的陶鼎發展而來,其外形與鼎完全壹樣,但在器內作了改進,陶內壁中間凸出壹圈寬棱,用來承放簞,增加了蒸的功能;在凸棱下有壹小孔,可以根據需要向內註水,增加了調節水量的功能。
蓋為笠形,有小圈足捉手;器足為“T”字形,足的兩側刻劃豎條紋。器身外表有壹層紅褐色陶衣,腹上部飾有三周凸弧弦紋,裝飾樸素大方。 高17.1厘米,刃寬10.9厘米,厚0.6厘米,福泉山遺址出土。
禮器,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征。玉色青綠,滋潤透光,扁薄形;刃部弧凸,鈍口並略為外翹,無使用痕跡。上部中間有壹圓孔,用管鉆對鉆而成。
在斧的壹面圓孔上部和器身右側,有弧形制作痕跡。
全器形制規整,在琢玉過程中進行過拋光加工,表面光潔鑒人,工藝精致,選料上乘,是良渚玉器中罕見的珍品。 口徑17.7厘米,高18.8厘米,福泉山遺址出土。
禮器。敞口,折腹式豆盤,喇叭形高圈足,圈足飾竹節紋。器身上下及盤內細刻花紋,刻工精細,主題為鳥紋與蛇紋。鳥紋以3或4只鳥作為壹個單元,兩邊是2只側面相向的飛鳥,圓首,尖長喙,曲體,長尾上翹,兩鳥之間又有1或2只正面展開雙翼的飛鳥。
這兩種不同的鳥身均填刻雲紋與短直線,栩栩如生,在良渚文化陶器的吸刻鳥紋中最為生動。蛇紋刻於豆盤外壁,與鳥紋相間,其狀如螺旋盤卷,蛇身內填刻雲紋和短直線,蛇身上還凸出多個圓點。全器刻工精致,圖案繁簡得體,是良渚文化陶豆中是壹件藝術佳作。 高19厘米,腹徑10~12.5厘米,福泉山遺址出土。
盛酒器。造型別致,器口似鳥首,寬留上昂,上有器蓋,扁核形的器腹,兩側凸出圓脊,腹下有3小扁足,器背有壹絞索狀把手,整器似佇立的企鵝。制器所用陶土在各部位有所不同,把手、三足和器底摻加細沙,其余部分則為細泥質。
這件鳥形盉與2件高柄蓋罐同時出土,應是先民在舉行重大祭祀儀式時使用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