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便士、錢和銀現在值多少錢?
很多人可能想知道古代的壹兩銀子值多少錢。讀了壹些古籍,人們會發現,壹兩銀子的貨幣價值其實是相當高的。因此,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紅樓夢》裏,劉姥姥看到賈下壹頓飯的螃蟹值24兩銀子,感嘆小家庭能活壹年。要知道劉姥姥家那時候是中產階級。她有房子和土地,雇得起仆人和女仆。第壹次去賈府打秋風,她感恩二十兩銀子。《明史》中也有提及,七品縣令年薪不過45兩白銀。據史書記載,明朝萬歷年間,壹兩銀子可以買兩兩質量壹般的大米。當時壹兩約合94.4公斤,壹兩銀子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合377.6公斤。目前我國普通家庭吃的大米從每斤1.5到2元不等。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換算成價值660.8元的明代銀幣。如果把這兩錠銀子拿到唐朝,購買力會更高。唐太宗貞觀時期,物質文明非常豐富。壹桶大米只賣5便士。平時壹兩銀子換算成1,000銅錢(也叫壹致),可以買200鬥米,10鬥就是20石,在唐代大概是59公斤。以今天大米均價1.75元壹斤計算,壹石。唐玄宗開元年間,米價漲到10元,壹兩銀子值2065元。在宋代,“錢”是流通的貨幣。由於宋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工商業空前發展,對貨幣的需求也是空前的。由於白銀的產量和進口量都不高,而且當時也沒有像中央銀行這樣的宏觀貨幣調控和管理機構,貨幣的使用極其混亂。我們知道,在古代,1,000元始終如壹,等於壹兩銀子,但在宋代卻不是這樣。《宋史·食貨誌·續資治鏡》中提到,自真宗以來,由於白銀存量太少,趕不上經濟發展,白銀價格不斷上漲,基本上2000多個銅幣作為壹兩白銀使用。《宋史·食貨誌》記載:“與馮之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宋史·正史》記載:“每鬥(米)折三十品。”我們以2000銅錢為計算單位,北宋太平時期米價為1石300-600錢(靖康之亂前後到南宋初期,有壹兩銀子壹石米,不在正常計算範圍內)。1白銀可以買4-8石大米。以66公斤松石計算,1白銀折合人民幣924-1848。需要補充的是,在宋朝以前,白銀總量太少,價值太高,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想想看,如果有人拿著壹張面值2000多元的紙幣到市場上買東西),它只存在於朝廷賞賜和會計結算中,比如稅收和國家支付(比如發給金、西夏的銀帛數量)。事實上,在明代之前,市場流通中使用銅錢(北宋部分地區出現)是在明清時期對外貿易活躍,外國白銀湧入之後才出現的。但是為什麽很多人總認為白銀是流通中的傳統貨幣?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明清小說的盛行,都是根據當時的生活狀況來描寫前朝的,比如《水滸傳》、《金瓶梅》、《三言二拍》等。,而這些作品中的白銀價值是以明朝的銀價為基礎,摻雜了文、關、閔、朱等原始貨幣單位,對後世影響很大,所以今人寫中國。但現代人畢竟比明清人更遙遠,對以前的貨幣制度和銀幣實際購買力的認識更模糊,以至於經常出現天價饅頭、天價飯桌的描述,認真的讀者或觀眾出於對古代經濟狀況的好奇,應該對“銀幣”的價值有更清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