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簡約之美

文言文簡約之美

1. 世說新語短文的簡約之美

魏晉人很講究辭令言簡意賅,辭鋒銳利,思辯力強,寓意深遠。

因此人們在其他場合也追求應對得體,或含蓄,或精微,既要富有文采,又要意味雋永。古人從小就註意語言修養,培養語言技巧。

本書很註意搜集這類啟人智慧的佳句名言,《言語》《文學》《排調》諸篇記載了不少。有的應對,思路敏捷,善於隨機應變。

例如《言語》第3 則講年方十歲的孔融去拜訪享有盛名的李元禮,當在座的賓客正贊賞孔融的聰明時,陳韙卻說他“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隨即回敬了壹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名褒實貶,表現了孔融的機敏和銳利的辭鋒。又如《言語》第51 則說顧和偏愛孫子顧敷,引起外孫張玄之的不滿。

有壹次三人在寺廟時,顧和問臥佛像旁的弟子為什麽有的哭,有的不哭,張玄之趁機說:“被親故泣,不被親故不泣。”顧敷知道張玄之對顧和的偏愛耿耿於懷,就說:“當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兩人都善於捕捉機會,借題發揮,不露形跡。從以上兩例可知魏晉人從小孩時起就註意辭令的培養訓練了。

有時,話不能直說,就需要委婉暗示。例如《言語》第8 則說,很有才華的稱衡得罪了曹操,曹操故意錄用他做地位卑微的鼓吏,並且叫他擊鼓,孔融勸諫說,稱衡的罪是“不能發明王之夢”。

話說得很含蓄,耐人尋味,卻是尖刻地諷刺曹操橫加罪責,使曹操感到慚愧而又無從發怒。如果說話得體,就有可能逢兇化吉,免掉許多口舌是非。

例如《品藻》第86 則說,太傅桓玄在朝臣聚會時突然問王楨之:我和妳家七叔相比,誰強些?賓客壹聽,都緊張地為王楨之捏壹把汗,王楨之卻緩緩地回答說:“亡叔是壹時之標,公是千載之英。”他這樣說,既沒有貶低自己的叔父,也沒有因贊美叔父、得罪野心勃勃的桓玄而招致殺身之禍,在座的人都為他松了壹口氣。

註意言辭,在官場中尤其不可忽視,壹旦失言,後果將不堪設想。例如《輕詆》第11 則說,有壹次桓溫認為喪失了北中國是王夷甫等人的罪責,而袁虎卻輕率地表示異議說:“運自有廢興,豈必諸人之過?”桓溫聽了,滿臉怒色,當場就對袁虎語露殺機。

至於那些阿諛逢迎,自我解嘲的言辭就不值得稱道了。例如《言語》第18 則說到立誌隱居的向子期後來到京都尋求進身的門路,司馬昭問他為什麽出山,向子期回答說,古代的隱士“不足多慕”。

這不過是厚顏強辯罷了。

2. 文言文特有的簡潔風格

文言文的簡約美與文法有關。

較之拉丁語系,漢語文法更簡約靈活。漢語動詞皆原形,免“數”無“時”壹身輕!既簡約又靈活。

李白的《行路難》只用壹“行”字,究竟是獨行還是結伴行?是“現在行”還是“將要行”?自己體會,隨心所欲,因人而異,為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文言文的簡約還與用典有密切關系。

用典之妙在於以寥寥數語,喚起讀者對古籍所載往事的記憶。不僅使文章顯得古樸,並可表現出極致的簡約美。

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百字詞中,壹口氣引了六個典故,上溯西周下續南宋。讀來回腸蕩氣,發思古之幽情。

3. 求,意境美,朦朧美,簡約美的詞句,詩歌,古文,散文

1、出自南宋詩人楊萬裏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賞析 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裏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壹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余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壹“碧”壹“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仿佛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

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壹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詩人駐足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

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壹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艷的畫面:翠綠的蓮葉,湧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於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艷麗。

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美術家朱宣鹹以楊萬裏《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意而創作的中國畫作品《映日紅》,非常形象與生動地反映了這壹詩情畫意。 2、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賞析 這首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

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壹場秋雨過後,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

此詩以壹"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壹個空靈澄凈的基調。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

詩之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襯了當今社會官臣惰,貪,寫出詩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寫出那無憂無慮,表達了作者十分向往這種生活。

也表達了作者崇尚恬靜淡泊的田園生活,不願同流合汙,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還有壹點值得註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寫悲傷之意,此詩則屬樂秋之佳作。

郭雲:"色韻清絕。"《唐詩解》:"雅興淡中有致趣。

"《唐詩矩》:"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詩合選詳解》王雲翼雲:"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後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 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

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誌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壹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壹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壹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

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誌,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王維的人生大誌也隱藏在字裏行間。 中心:寫清幽安閑之境,表達了詩人順應天性,怡然自適。

3、出自盛唐詩人的《采蓮曲》 荷葉羅裙壹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賞析 這首像壹幅美妙的采蓮圖,描寫了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壹樣綠、荷花與臉龐壹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壹體。

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壹部分;後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壹種人花難辨的感覺。

前兩句側重於客觀描寫,後兩句側重於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壹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

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畫面上出現,而是讓她們夾。

4. 《文言文最美》

1. 韻律美

2. 簡潔美

3. 體現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沈澱

作為世界上唯壹壹種以形表意的語言,文言文將這種深度表現的淋漓盡致

古文是壹篇篇文質兼美、蘊含著作者情思的文章,不能把它看成由古文字堆積而成的語言材料,領悟了就能發現滲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古文中無不蘊含著燦爛的古代文化。有多少思想、道理是從其當中得來的:“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之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上善若水”、“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等等,這些精彩的語句俯首皆是,可以回味壹生,終身受用。

5. 求與美有關的古文、文言文和名言警句

壹、“五色令人目盲”: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主要 是依據他的樸素辯證理論,壹般地討論作為藝術美鑒賞對象的“五色”、“五音”, 如果變成了過分的感官享受和毫無節制的滿足,就會失去鑒賞藝術美的初衷,甚至 會失去其審美價值,而成為壹種事與願違、傷害身心的精神負擔和審美“災害”。

老子的美學觀,與其哲學觀中“道”的學說和政治觀中的“無為”思想有著直接的關系。他認為凡是那種“服文采、帶利劍”(五十三章)之美,就和壹切有為的東西壹樣,只能對人有害,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十二章),都是說“有為”之美必然損害人的本性。在老子看來,真正的美不在聲色、富貴等外在的東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從“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十九章)之道才能體現。這樣的美,就表現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壹章)。即是說,最完美的音樂是從沒有聲音處聽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從沒有形象處顯現的;壹旦有了具體的聲音、形象,反而破壞了自然的完美。這就是合乎“道”的美。老子的這些見解,接觸到審美的境界問題,揭示出審美活動中壹種超越對藝術的簡單感知的審美體驗,開了中國古代美學追求“自然”、“真美”、“意在言外”、“全聲之美”等理論的先聲,也奠定了與儒家美學雙峰對峙的道家美學的基礎。

二、“樂由心生”:

《樂記》中對音樂的本質有著精辟的論述,肯定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它認為:

“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荀子有《樂論》壹書,可相印證。

以上都是可以各看到壹個系統的,下面是些散句:

1、見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史記·吳太伯世家》“

2、美,甘也。——《說文》

3、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龔自珍《病梅館記》

4、“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論語·八佾》

5、鐘嶸的《詩品》也從詩的角度系統地論述美。他反對人為的聲律,提倡自然聲律,保持詩歌的自然美。其“自然英旨”指的是自然精美,也就是真美。

6、

7、

8、

9、

人之美是美的重要表現形式,不可忽也,。

6. 比較簡單的文言文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誌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誌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誌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誌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壹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裏,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