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壹個人有多大的成就,多高的社會地位,謙虛做人的要求都是立身之根本。謙而不欺是壹種低調的做人品格。謙是禮,不欺是果,與人為善但並不善被人所欺。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
驕傲自滿的人,總把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相比,自我滿足,瞧不起任何人。而謙遜的人不僅能夠發現他人的優點,還能積極、虛心地向他人學習,集眾人之長,補己之短。
《周易》中說:“滿則招損,謙則受益。”謙虛作為壹種美德,既表現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積極的進取精神,又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曾國藩說:
人若保持謙虛,自可進境無窮。自身的充實和完善皆由好心態開始。所以,人無論在什麽時候都能夠謙虛,才能算作真正的君子。
《說苑·敬慎》中概括出六種謙遜的美德:“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聞多記而守以淺者廣。此六守者,皆謙德也。”由此可見,謙遜美德能使人獲益良多,擁有謙遜就擁有了福氣。
壹個謙虛的人無論處於何時、何地,都能覺察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永遠懷著壹顆上進之心。
曾國藩曾經這樣說:人必中虛,不著壹物,爾後能真實無妄,蓋實者,不欺之謂也。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態度,才使他在不到10年時間裏,就由壹個默默無聞的守節閑官,逐漸升階為權高位重的封疆大吏。他的受益可以用他自己說過的壹句話來概括:“謙以自持,嚴以馭下,則名位悠久矣。”謙虛也是壹種以退為進的人生謀略,更是修養自我的保身之道。
謙虛之人必為低調之人,不招人厭惡,不引禍端,即使有禍也能避過。
在讀書方面,曾國藩認為“吾人為學最要虛心”,他以切身體驗告誡弟子:“讀書窮理,必得虛心。”
曾國藩曾經說過壹句話:“天下無窮進境,多從‘不自足’三字做起。”他曾打過壹個比喻:壹個人埋頭看書,即使每天不吃、不睡、不玩,而且堅持看到壹百歲,在壹般人眼裏,可能算是知識淵博了。但是中國的古籍浩如煙海,即使有人認為他已經博覽群書,而他所看過的書與整個史籍比較,卻是九牛之壹毛,大海之壹粟。因此,壹個人不能自滿,天下之大,強中更有強中手。
在治軍方面,曾國藩受命組建湘軍之後,便常常自責,“惟有敬濯不敢師心,而務要虛心,以收集思廣益之效。”這種想法壹直伴隨著他。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古之得虛名而值時艱者,往往不克保其終,思此不勝大懼。將具奏折,辭謝大權,不敢節制四省,恐蹈覆轍之咎也。”在那個年代,曾國藩能這樣想是十分不容易的。他要求湘軍內部自將領至兵卒,必須精誠團結,努力作戰,有功不能驕傲。受他的影響,湘軍雖然屢立戰功,但從不自傲,這就是曾國藩作為壹代聖賢的過人之處。
在仕途方面,曾國藩年少輕狂,經常輕議時政,因此,遭到了某些官僚的反對。經歷過挫折之後,他改變了為人處世之道。在長沙城的綠營中,他主動地與當地官員交好,不僅給他人臺階下,也緩和了人際關系。
曾國藩視“謙”字為立身之本。若要做到以謙立身,首先要戒除驕氣,因為驕傲自滿是人生的大敵,盛氣淩人是人際交往中的敗德。曾國藩認為驕必然會導致敗,他經常諄諄告誡子弟、部下不可驕傲。欲求稍有成立,必先力除此習,力戎其驕;欲禁於己之驕,先戒吾心之自驕自滿,願終身自勉之。
謙虛也是壹種尊重他人的體現,只有尊重他人,才可以獲得他人的尊重。
當然凡事皆有度,不要夜郎自大也無需妄自菲薄,這兩種做法都只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不要過分謙虛,這樣不僅不會獲得他人的尊重,反而令人看不起自己。
謙虛要以事實為依據。本來自己做得不錯,卻說成是壹塌糊塗;本來自己很有能力,卻把自己說得壹無是處,這是壹種過謙的表現,也就是虛偽。
謙虛不是壹種形式,而是發自本心的由內而外的個人素質。
謙虛要把握壹定的分寸,要分清什麽時候該謙虛,什麽時候不該謙虛,謙虛的對象和程度都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這樣的“謙”才是應該提倡和追求的。
曾國藩壹生恭謙,他作為長房長孫,在家族面前展現了威嚴;作為三軍統帥,在諸將面前展現了嚴厲。當然談得最多的,也是他壹直最為擔心的,便是家族和三軍的傲氣。他在家書中勸誡幼輩要戒驕戒躁,軍事上亦同。正是因為他的“謙”,使他的人生更加輝煌。他是低調為人、高調做事的典型代表,後人需要向他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