霅霅之貌怎麽讀:[zhà zhà zhī mào]
貌,漢語壹級字, 讀作貌(mào),
⒈、 面容:面貌。容貌。貌相。以貌取人。
⒉、 外表的樣子:禮貌。貌合神離。道貌岸然。
⒊、 外觀:全貌。
⒋、 古書註解裏表示狀態、樣子,如“飛貌”指飛的樣子。
⒌、 描繪,畫像:“命工貌妃於別殿”。 又作“皃”字。
古漢語專用術語:“貌”字壹般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面。使用“貌”字時,被解釋的詞往往是表示某種性質或狀態的形容詞。例如:《詩經 衛風 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宋]朱熹註:“沃若,潤澤貌”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壹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Maung,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Ko,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U,意為叔伯)。
如某男子叫“昂基”(Aung Gyi),隨著他的年齡和地位的變化,被稱作“貌昂基”(Maung Aung Gyi)、“郭昂基”(Ko Aung Gyi)或“吳昂基”(U Aung Gyi)。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廣韻》莫敎切《集韻》《韻會》《正韻》眉敎切,?音?。《說文》皃,頌儀也。從人,白面,象人面形。籀文從豹,省作貌。《書·洪範》五事,壹曰貌。《疏》貌是容儀,舉身之大名也。
又《禮·郊特牲》委貌,周道也。《註》或謂委貌為?冠。《後漢·輿服誌》委貌以皁絹為之。
又《史記·遊俠傳贊》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旣乎。《註》榮名飾表稱譽無極也。
又姓。《正字通》《戰國策》:齊有貌辨。
又《五音集韻》莫角切,音瞀。《正韻》描畫人物類其狀曰貌。《唐書·後妃傳》命工貌妃於別殿。
又與邈同。遠也。《韓愈·月蝕詩》完完上天東。《考異》完完,諸本作貌貌。 《集韻》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