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結構和部首是(“漢字結構:左右結構,簡體部首:糸”)
知識拓展:
經,漢字常用字(壹級字),讀作jīng或jìng,形聲字,最早見於西周晚期金文。本義是“織布機上的縱線”。引申有治理,紡織,經營,上吊和遵循等意思。
字源演變:
經,形聲字(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從糸,巫聲。始見於西周金文。金文像繃在織布機上的三條直線,是古人織布機不變的基本形式,後左旁加上“糸”,明白地表示織的是絲。戰國文字中齊文字“經”字,右上部訛作“田”。
楚文字,從“平”省,右旁類化,為《說文》篆文所本。北魏《元璨墓誌》“經”字作“經”(偏旁為繁體)。篆文從糸、巠聲。從“糸”,指絲的材質;“巠”除表示音讀,也兼有直而長的意思。隸書、楷書都與篆文同。現代漢語以“經”為“經”之簡化字。
《說文》:“經,織也。”本義是織布機上的縱線。《論衡·量知》:“恒女之手,紡績織經。”引申指治理。虢季子白盤:“經維四方。”(治理四方)又引申指行,遵循。齊陳曼固:“肇堇(勤)經德。”(勤於修德)這些意義的“經”字讀為jīng。
又作動詞,紡織。《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吾始經之而不可更也。”這種意義的“經”字讀為jìng。
古籍解釋:
織也。從糸巠聲。九丁切。註:坕,古文。
說文解字註
織從絲也。
從絲二字依太平禦覽卷八百二十六補。古謂橫直為衡從。毛詩雲衡從其畝是也。字本不作縱。後人妄以代之。分別其音有容、足容之不同。韓詩作橫由其畝。其說曰東西耕曰橫。南北耕曰由。由卽從也。何必讀如?乎。織之從絲謂之經。必先有經而後有緯。
是故三綱五常六藝謂之天地之常經。大戴禮曰。南北曰經。東西曰緯。抑許雲絞、縊也。縊、經也。縊死何言經死也。謂以繩直縣而死。從絲之義之引申也。平者、立者皆得謂之從。按獨言從絲者、蒙上文專言帛。以謂布之有從縷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