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眼中的安達手抄報內容,安達的含義

我眼中的安達手抄報內容,安達的含義

安達的含義

 1、安達即諳達,蒙古官名。

 《黑龍江誌稿·地理誌》:“安達即諳達,蒙古官名。”

 《清史稿·地理誌》:“諳達,蒙古官名,無正譯。”

 《黑龍江鄉土誌》:“諳達本蒙古官名。”

 偽康德3年《安達縣誌》:“安達即諳達,為蒙古官名。”

 2、安達即諳達,為滿、蒙語,意為夥伴、朋友。

 《清續文獻通考》:“安達即諳達,為蒙古語,無正譯。”

 新《辭源》解釋諳達:“滿語,夥伴。清制:皇子六齡入學,選八旗武員嫻熟弓馬、清語者數人更番入衛教授,謂之諳達。體制稍次於師傅。”

 新《辭海》解釋諳達:“蒙古語、滿語中均有此名稱。亦作‘安答’或‘安達’,意為‘朋友’。古代我國北方若幹民族,當甲乙兩人因交換信物而結成朋友時,即互稱‘安答’。清代在嫩江地區設布特哈總管衙門,所屬官員有‘諳達’,其職務是向鄂倫春人征收貂皮並供應所需物資。清末外地商人借用‘安達’名稱和鄂倫春人進行不等價交換,由‘安達’供給獵戶生活資料,而獵戶狩獵所得完全歸‘安達,所有。解放後,取締了不法商人,成立了供銷合作社,獵人稱社幹部為‘新安達’。”

 關於諳達系布特哈總管衙門所屬官員,《黑龍江誌稿》有這樣記載:“雅發罕(即步行)鄂倫春有布特哈官五員分治,三歲壹易,號日諳達,歲以征貂至其境。”

 《黑龍江外記》有與此相同的記載。諳達壹詞系蒙古語,

 查《元史·太祖本紀》,有這段文字:“初,汪罕之父忽兒劄胡思杯祿既卒,汪罕嗣位,多殺戮昆弟。其叔父菊兒[罕]帥兵與汪罕戰,逼於哈刺溫隘敗之;僅以百余騎脫走,奔於烈祖。烈祖親將兵逐菊兒[罕]走西夏,復奪部眾歸汪罕。汪罕德之,遂相與盟,稱為按答(按答,華言交物之友也)。”與此相印證,《聖武親征錄》也有記載:“汪罕可汗始與葉速該可汗和好,相稱‘按答’(原註:交物之友)。”“所以然者,由初汪可汗之父忽兒劄胡思杯祿可汗既卒,汪可汗殺戮昆弟,其叔父菊兒可汗率兵與汪可汗戰,逼汪可汗於哈刺溫隘,敗之,僅以百余騎奔葉速該可汗,葉速該可汗親將兵逐菊兒可汗走西夏,復奪部眾歸之,汪可汗感德,遂盟按答。”(此據王國維校註本)

 綜述

 安達即諳達,亦作安答、按答,為滿語安他卡的轉音,意為賓客、夥伴。蒙語、鄂倫春語通用之,意為朋友。安達最原始的意義是交換,以物易物搭成交物之友稱作安達。以後擴展為代表人或部落之間關系的賓朋、義兄弟等。清朝,統治北方的布特哈衙門,將其派往各部族地區征貢納稅的官員稱之為牧民的“諳達”,用“諳達”統治遊牧部落,安達又是官員的名稱。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中東鐵路橫穿杜爾伯特旗境,在當地設站時,因附近有諳達店,取其諧音稱安達站。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治時,因境內有安達站,故取名安達廳。民國2年(1913年),廳改縣,安達縣故此得名。

 1960年,為開發油田,安達縣改為安達市(地級)。1964年,油田劃出設安達特區,為了保密,對外仍稱安達市;1965年恢復原安達縣制,安達市與安達縣並存。1979年,安達市改為大慶市,安達才專指安達縣、安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