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陽蹻脈簡介

陽蹻脈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陽蹺脈循行路徑 5 陽蹻脈交會腧穴 6 陽蹻脈經脈病 7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陽蹻脈 1 拼音

yáng qiāo mài

2 英文參考

yang heel vessel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yangqiao vessel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Yang Heel Channel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Yang Heel Vessel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陽蹻脈為奇經八脈之壹[1][2]。出《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蹺者足也,奇經涉及足者之名,陽者以其所行循陽經也,故陽蹺者是謂循足諸陽經而行,即足太陽膀胱經之別脈也。本脈起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沿外踝後向上循行,經過股外側、脅肋和肩胛部外側,沿頸上抵面頰部,到達內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陰蹻相並上行,入於風池穴處[2]。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與本脈脈氣相通[2]。

4 陽蹺脈循行路徑

陽蹻脈循行路徑

陽蹻脈起於足跟外側,經外踝上行腓骨後緣,沿股外側和脅後上肩、過頸部上挾口角,進入目內眥,與陰蹻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額,與足少陽經合於風池[3]。

《中國針灸學詞典》:本脈起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沿外踝後向上循行,經過股外側、脅肋和肩胛部外側,沿頸上抵面頰部,到達內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陰蹻相並上行,入於風池穴處[2]。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與本脈脈氣相通[2]。

《中醫藥學名詞(2004)》:陽蹻脈起於外踝下申脈穴,經外踝後上行腓骨後緣,經股部外側,再沿髖、脅、肩、頸的外側,上夾口角,到達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陰蹺脈會合,再上行經額,與足少陽膽經會於風池[4]。

《中醫大辭典》:陽蹺脈循行路線,據《難經·二十八難》載:“陽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本脈自足跟外側的申脈穴起始,經外踝上行腓骨後緣,沿股部外側,經髖、脅,至肩膊外側,沿頸上至口吻,到目內眥,與太陽、陰蹻脈會合,再上行經額,與足少陽經合於風池[1]。

陽蹺脈起跟中,上合三陽(足太陽、足少陽、足陽明)外踝行,從脅循肩、由頸至頄鼻旁,屬目內眥太陽經。

(1)足太陽膀胱經部分:陽蹺脈起於足太陽膀胱經,在外踝正下緣五分骨陷中之申脈穴,再往後下斜至足跟之仆參穴,由後腳跟仆參穴直上行,經昆侖穴(外踝後跟腱前凹陷處)、跗陽穴、飛陽穴,再轉小腿背外後承山穴,循腿背上行經委中、殷門、承扶穴,再往上行與足少陽膽經交絡。

(2)足少陽膽經部分:陽維脈再上行至腹脅軟骨末端下八寸處,即髂骨側與足少陽膽經之居髎穴相交。循腹外側上行至肩部,與手陽明大腸經相絡。

(3)手陽明大腸經部分:至肩胛肩峰前下方(舉臂時有凹陷處),與手陽明大腸經之肩腢穴相會。從肩腢穴上行,至肩端肩鎖關節上方有凹陷處之巨骨穴。由肩胛處往後下行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會。

(4)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及陽維脈部分:陽蹺脈行至巨骨穴再翻滑過肩胛後,至大骨下肩胛崗下際凹陷處,與手足太陽、陽維等相會於臑俞穴。至此陽蹺脈再循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上行至嘴吻處。

(5)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部分:陽蹺脈由手太陽小腸經臑俞穴再絡回肩峰手太陽小腸經之肩腢穴,絡手陽明大腸經鎖骨上窩中點上壹寸許之天鼎、喉結正中旁三寸之扶突穴,絡足陽明胃經上臉頰側面及口吻旁四分之地倉穴。再上行至眼中線直下,平鼻翼下緣之巨髎穴,最後達眼下七分,即足陽明胃經與任脈之承泣穴。

(6)陰蹺脈部分:陽蹺脈行至此,又與手、足太陽、足陽明與陰蹺,會合於眼內眥外壹分處之睛明穴。

奇經陽蹺脈經筋圖

陽蹻脈

循行路線:

起於跟中

循外踝

從脅上行

循肩入缺盆

入頸上出入迎之前

屬目內眥

上行下耳後

入風池穴而終

奇經陽蹺脈經別循行路徑圖

5 陽蹻脈交會腧穴

陽蹻脈交會腧穴有申脈、仆參、跗陽(足太陽膀胱經)、居髎(足少陽膽經)、臑俞(手太陽小腸經)、肩髃,巨骨(手陽明大腸經)、天髎(手少陽三焦經)、地倉、巨髎、承泣(足陽明胃經)、睛明(足太陽膀胱經)[5]。

陽蹻腧穴總圖

6 陽蹻脈經脈病

陽蹻脈主要病候為目痛從內眥始,不眠[5]。

陽蹻發病主要表現為運動系統疾病、神誌病等。如筋肉屈伸運動障礙(伸肌緊張)、眼瞼開合失常、失眠、驚癇、腰背疼痛、身體強直等[2]。

陽蹺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失眠,目痛從內眥始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