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癥是以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不得隨意運動,日久而致肌肉萎縮或肢體癱瘓為特征的疾病。導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復雜,感受外邪,情誌內傷,飲食不節,勞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機是肺胃肝腎等臟腑精氣受損,肢體筋脈失養,如肺熱津傷,津液不布;濕熱浸淫,氣血不運;脾胃虧虛,精微不輸;肝腎虧損,髓枯筋痿。辨證主要分清虛實,明確病位。治療虛者宜健脾益氣,滋補肝腎,實者清熱化濕,祛痰活血。要重視"治痿者獨取陽明",調治脾胃。臨床區分肺熱津傷、濕熱浸淫、脾胃虧虛、肝腎虧損證辨治。
痿證是指肢體筋脈遲緩?[1]?,手足痿軟無力,日久因不能隨意運動而致肌肉萎縮的壹種病證,以下肢不能隨意運動及行走者較為多見。中醫對“痿證”早在2000年前即有較深刻的認識。《黃帝內經》設《痿證》專篇,對痿證的病因病機作為較為系統詳細的描述,提出了“肺熱葉焦”為主要病機的觀點和“治痿獨取陽明”的基本大法,並根據病因影響臟腑的不同,分為脈痿、肉痿、骨痿、筋痿、皮臂等五痿,並認為痿證主要與肺胃肝腎四臟有關。這些基本原則直到今天仍然對臨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這個基礎上,歷
痿癥
代醫家做了更為詳盡的發揮和完善,使痿證在診斷與治療上形成了壹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值得指出的是,祖國醫學在理論不斷完善的同時,總結出了壹大批有效方藥和單驗方,為後世研究和施治積累了豐厚的實踐資料和有效的經驗。
中醫所論述的痿癥,在臨床上相當於現代西醫所論述的肌肉疾病,包括重癥肌無力、肌營養不良癥、運動神經元疾病、多發性肌炎及皮肌炎、周期性麻痹、多發性神經炎、脊髓空洞癥、代謝性疾病、甲亢性疾病、強直性疾病等等。1672年,英國學者Thomas Williks 首先描述了骨骼肌極易疲勞和休息後癥狀減輕的重癥肌無力典型病例;1868年,杜興氏首次描述了臨床特征為骨骼肌的無力和萎縮,多由肢體近端開始,呈兩側對稱性進行性的肌肉無力和萎縮的肌營養不良癥的典型病例。1865年,Charot詳細描述了運動神經元疾病的臨床表現和病理所見等。其它肌肉疾病以後也陸續為壹些學者所報道。
現代醫學對本證的認識相對較晚。隨著人類對自身免疫系統及神經肌肉的營養作用被認識之後,現代醫學對於痿證相類似的疾病才有較完整的論述。而治療上的進壹步深索與實踐,壹般地說還不能盡如人意,對某些病證幾乎是束手無策。但是由於現代科技的進步很快,現代醫學的發展也較快,尤其是病因病理認識上的不斷深化,對本病的發病情況更具體,更明朗,這壹點是毋庸置疑的。
對於肌肉性疾病,由於西醫尚無特效藥物,而中醫在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從《內經》以後,歷代醫家都有關於痿證的論述,在痿證的病因病機、辯證治療方面有所發展。所以目前壹般提倡使用中醫中藥來預防和治療。
病理學假說
1、體內乙酰膽堿受體抗體出現異常增多,導致其相應受體活性的下降,神經傳導閾值增高,敏感度降低,相應肌群出現運動傳導障礙。
2、受累機群的相應支配神經接頭處,其神經突觸後膜上的乙酰膽堿受體數量減少,且由於乙酰膽堿抗體的復合作用,降低了該部位的敏感程度,或由於其他異常復合物的聚集,影響了該受體的興奮。
3、胸腺瘤或其他胸腺疾病,影響了胸腺對合成乙酰膽堿的促進作用,同時由於胸腺素與胸腺肽分泌量的下降,降低了骨髓淋巴細胞轉化成為T淋巴細胞的能力,導致
診斷依據
免疫機能的下降。
4、X染色體隱性遺傳、常染色體遺傳等障礙,可導致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進而發展成為全身性重癥肌無力。
5、某些病原體侵害導致的脊髓前腳損傷、腦橋與延髓部分運動神經核損傷,錐體束變性等,可導致上下運動神經元的損害,累及相應機群出現肌無力癥狀。
6、因脊髓腫瘤手術導致下肢痿軟不能行走,也屬痿癥。如無需化療、放療的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早期即手術後也無需化療、放療病人,可以在康復治療的同時,進行針灸(可加火罐)結合湯藥治療。
痿癥臨床表現
痿證的辨證分型
肺熱津傷
癥見始發熱,或熱退後突然肢體軟弱無力,皮膚枯燥,心煩口渴,咽幹咳嗆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細數。
濕熱浸淫
初期表現為四肢感覺異常,繼而手足無力,大多見於下肢,肢體困重麻木,胸脘痞悶,大便粘濁,小便赤澀,舌黃厚膩,脈滑數而濡。
脾胃氣虛
臨床主要癥狀有四肢軟弱無力,漸致緩縱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見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虛浮無華,舌淡胖,脈沈細或沈弱。
肝腎虧損
癥見壹側或雙側下肢感覺障礙,或感覺消失,漸致下肢痿廢不用,腰脊痠軟,頭暈耳鳴,遺精滑泄,或月經不調,舌談紅少苔,脈沈細數。
淤血阻滯
癥見四肢軟弱無力,或麻木不仁,筋脈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見瘀斑,四肢脈絡青澀,脈澀滯。
痿癥患者註意事項
生活上註意註意節慎房事,避免損耗腎精 ,保持精神樂觀,避免七情過極,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1、起居有常,首先要按排好壹日生活秩序,按時睡眠,按時起床,不要熬夜,要勞逸給合。
2、避風寒、防感冒,肌無力患者抵抗力較差,傷風感冒不僅會促使疾病復發或加重,還會進壹步降低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3、飲食要有節,痿證的病機與脾氣虧虛關系密切,故調節飲食更為嚴重,不能過饑或過飽,在有規律,有節度,同時各種營養要調配恰當,不能偏食。
4、註意適量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但不能運動過量,特別是重癥肌無力病人運動過量會加重癥狀,所以病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壹些有助於恢復健康的運動。病情較重的病人或長期臥床不起病史的病人,應給予適當的按摩防止褥瘡的產生。
5、在治療上病人應有良好的心態與康復的信心。鼓勵病人和病人本身應該有積極樂觀的治療信心,減少病人的心理負擔,避免精神剌激和過度腦力(體力)勞累。
6、註意各種感染,生活保持有規律,飲食方面應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如:雞、鴨、魚、瘦肉、蛋類、豆制品及新鮮蔬菜水果,營養搭配對病人來講非常重要。同時應該註意食物的易消化性。
7、忌食:生、冷、辛、辣性食物以及煙酒等刺激。服藥其間禁食綠豆。
痿證的病因病機?西醫學認為由運動神經元病、全身營養障礙、廢用、內分泌異常而引起的肌肉變性、肌肉結構異常,遺傳、中毒、代謝異常、感染、變態反應等多種原因均可引起肌無力、肌肉萎縮等。
中醫認為痿證發生的原因頗多,如陰血虛則濡養不足;陽氣虛則溫煦不充;濕痰著滯、瘀血停留阻遏氣機,妨礙血運,皆能導致筋骨、肌肉、皮膚失養 ,發為痿證。臨床以肺胃津傷,肝腎虧損,濕熱浸淫三個類型最為常見。
1.肺熱津傷,津液不布 感受溫熱毒邪,高熱不退,或病後余熱燔灼,傷津耗氣,皆令"肺熱葉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潤澤五臟,遂致四肢筋脈失養,瘦弱不用。此即《素問·痿論》"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留"之謂也。以上病機重點在於肺熱葉焦,導致五臟失濡,筋脈失養。若不及時調治,可能重傷五臟精氣,使痿病更加嚴重。
2.濕熱浸淫,氣血不運 久處濕地,或冒雨露,浸淫經脈,使營衛運行受阻,郁遏生熱,久則氣血運行不利,筋脈肌肉失卻濡養而弛縱不收,成為痿病。即《素問·痿論》:"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也有因飲食不節,如過食肥甘,或嗜酒,或多食辛辣,損傷脾胃,內生濕熱,阻礙運化,導致脾不輸運,筋脈肌肉失養,而發生濡病。同時陽明濕熱不清,易灼肺金,加重痿病。以上病機重點在脾胃,濕熱困脾,久則傷及中氣,轉為脾虛濕熱,虛實互見,或流註於下,傷及腎陰。
3.脾胃虧虛,精微不輸 脾胃為後天之本,素體脾胃虛弱,或久病成虛,中氣受損,則受納、運化、輸布的功能失常,氣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無以儒養五臟,運行血氣,以致筋骨失養,關節不利,肌肉瘦削,肢體痿弱不用。如果原有痿病,經久不愈,導致脾胃虛弱則痿病更加嚴重。《醫宗必讀·痿》雲:"陽明者胃也,主納水谷,化精微以資養表裏,故為五臟六腑之海,而下潤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陽明虛則血氣少,不能潤養宗筋,故弛縱;宗筋縱則帶脈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即是造成痿病進展的原因。以上病機重點在脾胃二經,多屬虛證。但脾胃虛弱,往往夾雜濕熱內滯,或痰濕不化。
4.肝腎虧損,髓枯筋痿 素來腎虛,或因房色太過,乘醉入房,精損難復,或因勞役太過,罷極本傷,明精虧損,導致腎中水虧火旺,筋脈失其營養,而成痿病。或因五誌失調,火起於內,腎水虛不能制,以致火爍肺金,肺失治節,不能通調津液以溉五臟,臟氣傷則肢體失養,發生痿壁。因此正如《儒門事親·指風痹痿厥近世差玄說》:"痿之為狀,……由腎水不能勝心火,……腎主兩足,故骨髓衰竭,由使內太過而致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