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柬埔寨有什麽地方好玩

柬埔寨有什麽地方好玩

當然首選吳哥!!!必去!

主要景點

吳哥

吳哥古跡現存600多處,分布在面積45平方公裏的森林裏。大吳哥和小吳哥是它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有許多精美的佛塔以及眾多的石刻浮雕,蔚為壯觀。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塊壘砌而成,有些石塊重達8噸以上。佛塔刻有各種形態的雕像,有的高達數米,生動逼真。吳哥寺中的五座蓮花蓓蕾似的佛塔高聳入雲,是高棉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精湛建築。

除大吳哥、小吳哥及三個王都中心外,女王宮和空中宮殿也是吳哥古跡中著名的景點。空中宮殿是壹座全石結構建築,據說建於11世紀。宮殿建在壹座高12米的高臺上,成金字塔形,分三層。臺中心建有壹塔,塔上塗金,光芒四射。高臺四周有石砌回廊環繞。由於臺高,給人壹種懸在空中的感覺,因而得名。

被譽為“吳哥古跡的明珠”的女王宮位於吳哥城東北約25公裏處,原名濕婆宮,建成於吳哥王朝(門內加者)耶跋摩5世元年(公元968年)。它坐西朝東,長200米,寬約100米,中心為3座並列的塔形神祠和左右對稱的配殿。朱紅色的塔祠建在壹個壹米多高的臺基上,居中壹座最高,約10米。正中的神祠供婆神,南面神祠供梵天神,北面神祠供毗濕奴神。

每座塔祠的東、南、北各有壹門,門高僅1.2米,禮拜者須彎腰屈膝方能入內。每個門前均有守護神石雕壹對,兩側墻上有手持長矛的武士,及仙女的浮雕。塔祠外圍3道圍塔,內外圍墻之間,有拱門,鏤花石柱和石碑等。

整個塔祠群巍峨壯觀,建築奇巧別致,雕刻細膩優美。每座塔祠上都刻有各種神鬼羅剎的雕像。塔基及其兩側的神龕和門樓上也是千姿百態的浮雕,內容多是記載古代高棉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抵禦外族侵略的戰鬥場面。1431年吳哥城被暹羅攻陷時,女王宮也遭到破壞。

吳哥的大部分建築已倒塌成廢墟,但吳哥古跡規模之宏偉壯觀,其建築藝術之璀璨奪目,依然令人驚嘆。考古學家把它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稱為東方四大奇跡。作為柬埔寨早期建築風格代表,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整個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吳哥窟

吳哥窟(也叫小吳哥)是整個遺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廟建築。今天柬埔寨人將它放在自己的國旗上,足見吳哥窟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吳哥窟最初是為敬奉印度教神靈所建,但是今天已演變為佛教寺廟。在方形廣場的四個角上,各有壹座石塔,而廣場中央矗立著壹座更高的石塔,象征神話中的聖山。無論印度教還是佛教信徒都相信,中間這個神聖的所在就是宇宙的中心。吳哥窟建在三層臺階的地基上,每層臺基四周都有石雕回廊,浮雕大多取材於印度著名史詩《摩珂婆羅多》與《羅摩衍那》的神話故事。寺廟中央大道兩旁是九頭蛇形欄桿,柬埔寨傳說中,九頭蛇會帶來風調雨順。寺廟周圍是護城河和水池,不是為了保護寺廟,而是為了通過水中的倒影,使寺廟顯得更加神聖雄偉。吳哥窟是人的傑作,但每個設計都是為了體現神性。置身於吳哥窟的佛像間,已經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站在神的領地還是人的空間。神性和空間交匯在這個密林中的古城。

提到吳哥窟,人們自然會想起《花樣年華》的最後壹幕:壹個男人將無法對人傾訴,甚至自己都無法面對的壹段情感秘密講給吳哥窟的壹個石洞聽,再把它蓋上,讓發生在花樣年華的故事從此留在吳哥,這裏的壹切,包括他的秘密,都會被自然帶走,成為永恒的回憶。中心建築十字王臺盡頭是吳哥寺的中心建築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個以長方形回廊為周邊的須彌座,依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三個圍囿,中心矗立五座蓮花聖塔為頂點,象徵須彌山。美國學者艾麗娜·曼妮卡解釋這三層回廊各代表國王、婆羅門和月亮、毗濕奴。各回廊的每個基點上建立廊門,上中兩層的回廊,四隅設置塔門,每層塔門的四座寶塔,中央寶塔形成五點梅花圖案。由於寺廟的朝西取向,因此上壹層須彌座的位置,並非在下壹層須彌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後偏東,為西邊畫廊留出更多空間;因為同樣原故,西邊的臺階不如東邊臺階陡峭。

第壹層的須彌座由砂巖石壘成,高出地面約3米;須彌座之上,有高3米許的回廊,圍繞吳哥寺如口字。回廊長方形,南北方向長190米,東西方向長220米。回廊四周,***有四座塔門和八座廊門,四隅各壹座塔門,正西、正東各三座廊門,正北、正南各壹座廊門。塔門和廊門有內、外二石階,可通第壹層內院、寺廟外院。回廊的內側墻壁既是寺的外墻兼巨型畫廊。回廊的外側,有兩排並列的方石柱,其中壹排支撐畫廊拱頂,另壹排支撐半拱頂邊廊。回廊的二重檐拱頂,覆蓋陶瓦,保護畫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曬雨淋。

畫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細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余,長近百米,全長達七百余米,繞寺壹周。浮雕描繪印度兩篇著名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壹些吳哥王朝的歷史。從西北壁角按反時鐘方向,西畫廊展示羅摩衍那中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擊敗羅剎魔王羅波那(Ravana)的場面,和摩訶婆羅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戰爭的故事。南畫廊有幾幅浮雕,和吳哥王朝歷史有關,其中壹幅描繪蘇耶跋摩二世頭戴王冠,在寶座上赤足盤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後手靠著寶座扶手,左右侍從各二,手執長扇,為王扇風,身後還有宮女,手持巨型蠟燭,白日點燃。接下去是印度神話中32層地獄和37重天堂。東畫廊描繪古印度神話普拉納斯中壹個著名的故事:毗濕奴攪乳海:毗濕奴令92尊阿修羅和88尊天神把蛇王婆蘇吉(Vasuki)充繩索攪動乳海。接著的毗濕奴擊敗阿修羅的場面是16世紀後人所加。北畫廊顯示毗濕奴第八化身黑天戰勝阿修羅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畫面較小,多是描述羅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入第壹層回廊西門,踏入壹個名為“千佛閣”的田字閣,四周環繞回廊。田字閣被中央的十字遊廊間隔為四個院落,其地面比十字遊廊和回廊低約壹米,原為水池,現不蓄水。田字閣的南北廊,寬約3米,外側封閉,內側立雙排方柱。十字遊廊由兩道遊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遊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組成,由四行方柱支撐。兩行內方柱支撐中廊,兩行外方柱支撐各自的偏廊。中廊寬約3米,高約4.5米,上半是墻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飛天女浮雕,壹些柱身和柱墻還殘留深紅色的塗漆,由此可窺見八百多年前吳哥窟全盛時期之輝煌景象。主廊頂呈蛋尖拱形,以陶瓦蓋頂。左右偏廊,寬約2.5米,高約3米。遊廊總寬度約8米。幾世紀來,朝拜者曾在閣內留下許多佛像,不過大部分佛像已被挪走。閣內還有不少頌揚朝拜者善行的銘文,多數是高棉語,壹些是緬甸語。田字畫閣之外的院子,乃寺廟第壹層圍囿的內院,如反匚字形。在第壹層圍囿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壹座藏經閣。田字閣的北廊、中廊和西廊各有石階廊西通寺廟的第二層圍囿。

第二層臺基又高出第壹層臺基五米半,四周也有長方形回廊,東西方向長約115米,南北方向寬約100米。回廊沒有石柱,也沒有偏廊,兩壁分布豎葫蘆欞窗,間以天神浮雕。回廊***有十座廊門,四隅各壹,東南北各壹,西邊三座。每座廊門有內外二石階,下通第壹圍囿內院,內通第二圍囿內院。西邊的三座廊門,通第壹圍囿的田字閣。第二層回廊四角的塔門,頂部各矗立壹座寶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寶塔的頂部大半缺損,九層寶塔只剩二三層。第二圍囿內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壹座小型的藏經閣。兩座藏經閣之間由壹個十字形陽臺的南北道相連,陽臺的東西道連接第二層回廊的西門和第三層回廊的西門。這個十字陽臺也是後人添加的。寺廟的第三層臺基,即最內和最高層臺基,稱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兩段疊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壹、二層臺基高壹倍。臺基四周有十二道臺階,東南西北每邊各三道,十二道臺階都十分陡峭, 必須手腳並用,匍匐攀登,象徵登天之艱辛。臺階之上的田字形重檐畫廊,60米見方,上立五座蓮花聖塔,四隅各壹塔門,正中矗立壹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頂離地65米,主塔比四個角塔高大;五座寶塔,排成五點梅花式。每塔內設神龕。主塔的神龕,最初四通,中供毗濕奴壹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後,中供佛像,三面用佛像壁圍攏。各塔門之間,塔門與主塔之間,由田字畫廊相連。田字畫廊由回廊和十字遊廊組成,回廊分主廊和偏廊兩部分,主廊靠外的墻壁分布著豎葫蘆欞窗,在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基點則分布長方形無欄窗。主廊的內側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頂,偏廊內側排列立柱,半拱頂高三米。十字遊廊有壹走廊,二偏廊,壹拱頂,二半拱頂,左右各二排方石柱。田字廊的拱頂和半拱頂上鋪陶瓦。畫廊頂部的天花板刻獅頭蛇像,畫廊和神龕入口有布滿雕飾的門楣和三角墻。回廊東南西北四邊的正中各有廊門,每廊門有臺階下通第二層;回廊四隅的塔門,各有二道臺階下通第二層。

吳哥城

另壹個保存較好的吳哥遺址是吳哥城(又叫大吳哥),這是高棉帝國宮殿城。是吳哥的“心臟”。在吳哥城的中心,閻那跋摩七世建造了貝雍寺(Bayon)。貝雍有54座大小寶塔,每座塔的頂部都雕有象征國王的巨大的四面佛,他們從塔尖微笑著俯瞰四周,象征著王權至上和佛教神聖。這是最具有高棉特色的石雕造型。不管妳站在哪個位置,都能看到高高在上的佛像,感受到他們潛在的威懾力,令人不由得肅然起敬。

吳哥城是壹處被長達12公裏的城池所包圍的城市。吳哥城南門(SouthGate)外的護城河上架有石橋,橋的兩側欄桿上各有壹排54個石雕的半身像,壹邊代表神靈,另壹邊代表惡魔,他們手上拉著眼鏡蛇化身的巨蛇王。據說寬約百米的護城河,在古時養有很多鱷魚,是用來抵禦敵人進攻的。鉆進小小的南門門洞,拔地倚天的古樹整齊地列在路兩旁,樹縫裏透著溫柔的晨光,輕風吹過,幹葉嗒嗒地落到了車的前窗,又滑到了地上,說不出的愜意。在吳哥城中央,依照佛教須彌聖山的概念建立起了壯觀的拜雲寺(Bayon),環繞中央尖塔的是49座四面都雕有巨大佛臉的佛面塔,這些謎樣的佛臉微笑,表情各異,安詳中帶有幾分神秘。四面佛的四個面分別代表慈、悲、喜、舍,悲喜皆不形於色。拜雲寺的回廊壁畫也十分豐富,從王宮征戰到市民生活應有盡有,但是給遊客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四面佛那神秘的"高棉微笑"。

在整個大吳哥城的範圍內,還有巴方寺(Baphoun)、緋明納卡寺(Phimeanakas)、利泊王壇(LeperKing)、大象壇(TerraceofElephants)等著名建築。

在都城中央,建有宮殿、圖書館、浴場、回廊等。

在城的中央,還有長約300米的著名建築——象臺,據說是當時國王檢閱部隊的閱兵臺。壹個大臺,兩個小臺。大臺左右兩側置有石象,騎在象身上的是王朝的大臣們。這和中國皇陵前設置的石相生是壹致的,只不過中國設置的種類更多。閱兵臺前方的廣場上築有12座紅色小塔,什麽功能弄不清楚,柬埔寨人也回答不上來,但是關於吳哥城如何被廢棄他們卻有幾種說法。 傳說,公元1171年,吳哥遭到鄰國洗劫後,國王耶跋摩七世對印度教主神的保護能力失去信心,於是吉蔑人全體放棄了印度教,轉而皈依佛教,采納放棄暴力、信奉和平的生活方式。這種宗教信仰的改變導致的結果是,泰族軍隊在公元1431年,未遇任何抵抗就占領並洗劫了吳哥。

又有佛教傳說,吉蔑國王被祭司之子觸怒,便將其淹死在洞裏薩湖中。天神憤怒,決定替祭司之子報仇,令湖水泛濫,因而催毀了吳哥。

這座建於800多年前的吳哥王朝全盛時期的建築,以它精美的石雕、長長的回廊、恢弘的石塔訴說著當年的輝煌。吳哥被譽為“攝影者的天堂”,因為那裏有拍不盡的風情,攝不完的殘缺的美,更有訴說不完的神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