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陳傳康先生是什麽時候死的,又是怎麽死的?

陳傳康先生是什麽時候死的,又是怎麽死的?

陳傳康先生1997年10月就去世了。

陳傳康(1931年------1997年10月)

姓別:男

籍貫:廣東省潮安縣人。

文化程度:大學。1953年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畢業。

曾任職務: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自然地理學博士點負責人,全國旅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行政區劃研究會常務理事。

著作及影響:發表有關理論和應用地理學、區域開發和旅遊開發規劃的著作和論文400多篇部,對潮汕旅遊開發有很系統和成功研究,並已被各地廣泛的采納和貫徹。

在中國當代的理學家中,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傳康的旅遊地理研究,無論在實踐探索領域,還是理論研究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主編和出版了《北京旅遊地理》、《旅遊資源鑒賞與開發》、《深圳市旅遊發展規劃》等三部著作;發表了《區域旅遊發展戰略的理論和案例研究》等100多篇文章。臺灣《觀光管理》雜誌創刊號評價他說:"以'粵東遊子'自稱的陳傳康教授是大陸旅遊地理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大陸旅遊開發專家,被譽為中國泰鬥級旅遊地理專家"。

陳傳康是我國最早從事旅遊地理研究的地理學者。1973年他開始倡導城市要結合開展旅遊地理進行研究,並在研究建築景觀學把風景研究納入自己的範圍,先後研究過杭州、桂林、北京等地的風景旅遊資源,作為其研究領域拓展的壹個重要內容。後在全國高校綜合自然地理教師研討班上,陳傳康開設了《建築景觀學》、《旅遊地理專題》兩門課程,為地理學開辟了壹片新天地。接著,陳傳康在華東師範大學做"地理學的新理論和實踐方向"的報告時指出:"地理學結合某些特殊環境的任務已形成了壹些綜合研究方向,主要有環境地理學、旅遊地理學和災害地學。"1980年9月,陳傳康應邀到北京旅遊地理學院講授《旅遊資源的開發和觀賞原理》課程,這是他在旅遊地理研究方面新的拓展和成果。這年《地理知識》10-12期連續發表了陳傳康的《天然風景及其構景》、《建築景觀與旅遊》、《園林建築景觀》三篇文章,在旅遊地理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從1987年開始,陳傳康在北京大學正式開設旅遊地理的選修課。這標誌著陳傳康將旅遊地理學作為地理學分支學科的地位初步確立。 從1985年開始,陳傳康突破了傳統旅遊地理學的研究範疇,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其研究方法從傳統到現代,從定性到定量,描述、解釋、預測和規範四個科學研究的層次均以涉入;研究內容從單壹到綜合,基本概念體系已初步形成。陳傳康旅遊地理學的實踐改變了傳統旅遊地理研究確實脫離實際的缺點,將理論應用於實踐,通過實證研究進行理論創新。 陳傳康的旅遊地理學從形成到發展到了壹個較完善的體系,體現了理論高度和實踐深度的"大融合",為我國旅遊地理學的創建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從基礎理論研究入手,對旅遊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則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他還通過直接參與區域旅遊開發工作,探討區域旅遊發展戰略的基礎理論,並結合區域發展戰略和城市規劃研究旅遊地理。 陳傳康旅遊地理的研究方法是始終貫穿綜合,並大量運用案例進行論證,講究綜合性,註重應用性、探索其規律性,突出旅遊地理學的發展性。

陳傳康曾任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兼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區域旅遊開發研究會主任,中國旅遊地學研究會副主任,曾經多次參與和組織具有較大影響的學術會議和各項旅遊咨詢工作,從學術組織的角度去營造旅遊地理學生存的大氣候和理想空間,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地理學的發展。

生平軼事請參考下面壹段話

打印]在陳傳康先生追思會上的發言

按:陳傳康先生是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系教授,1997年10月5日因患癌癥治療無效去世。2007年10月14日在北京大學有陳傳康先生的嫡傳弟子著名地理學家蔡運龍先生主持召開了他的去世十周年追思會。著名學者吳傳鈞、王恩湧、楊吾揚、陳安澤、郭來喜出席。下面是我在會上的發言:

柴彥威教授告訴我說,要開陳傳康先生追思會。我說陳傳康先生的追思會我要來,壹定要來,因為我是陳先生的半個弟子,這話是陳先生說的,“王錚妳算我半個弟子。”所以陳傳康先生是我半個老師。當然北京大學還有我三個完整的老師:第壹個是崔海亭老師,1984-1987年我們搞內蒙古草場遙感,我跟這他學會了許多跑野外的知識,野外觀察的知識。還有他的為人,他作為老師自己動手苦幹的為人。第二個是楊吾揚先生,拜過師的。1990年,楊吾揚先生讓我來北京大學做博士後,由於沒有房子等原因我去了地理研究所。左大康先生請楊吾揚先生作為我博士後合作導師之壹,這樣我與楊吾揚先生交流了許多地理學中經濟分析的思想。還有王恩湧老師,我從他那裏學到了許多東西,尤其是區域分析和對問題的歷史主義分析。

陳傳康先生是我半個老師,這半個老師主要引導了我搞旅遊地理學理論。我與陳傳康是1985年認識的,那時候宣傳錢學森先生提出的“地球表層學”,我作為《青年地理學家》主編,陳先生寫信給我說搞地球表層學,關鍵是要建立理論地理學。他說理論地理學的核心是區位論。我想是核心之壹吧,寫文章呼應了。後來他通過中國地理學會資助我到北京開會,認識了許多自然地理學者,讓我受益匪淺。1990年,在26樓,陳先生說:“王錚,歡迎妳來北大,來搞旅遊地理學理論。”我說:“旅遊地理學能有理論嗎?”他說:“妳這個想法錯誤。妳從旅遊業區位論搞起。”後來,我壹直在思考旅遊業區位。到了1997年我在張家界考察,自己的經濟學知識多了,才悟出來了旅遊業區位的類杜能結構。可惜已經不能告慰先生了。

如果說旅遊業區位論先生僅僅為我指出了個方向,那麽面向對象的景區設計模式直接來源於先生的教誨。1996年,在決定我調北京大學以前,先生約我談話,又說來搞旅遊地理學理論的事。在陳傳康先生家,我說起旅遊業區位論,我壹直沒有進展。他說起把地段地理學的思想推廣到景區設計,強調壹個旅遊地段要有個主題,要有美學特征。這個思想構成了我後來提出的“面向對象的景區設計”思想的基礎。我提出景段的概念。壹個景段是壹個具有獨立美學主題、文脈片斷、標誌性景點的景觀結構封裝的景區空間單元。面向對象的景區設計思想後來由李山作為第壹作者寫了篇文章,我是通訊作者,主要的案例工作是我帶著毛可晶跑野外做的。面向對象的景區設計思想還吸收了劍橋建築學派的文脈壹致性思想,吸收了軟件工程思想,不過陳先生的地段地理學的思想是基礎。

壹個科學思想,可能被很多人豐富,可是最初的啟迪很重要。因此我說,我這半個弟子從先生那裏受益匪淺。

對於陳先生,我們都知道他的許多故事。我覺得***和國科學史應該研究“陳傳康現象”。陳傳康先生絕頂聰明,很有思想,也還有抱負。1996年他對我說,王錚,明年我要競選院士,然後當地理學會理事長,改造地理學結構。可是眾所周知,在晉升職稱、確認博導方面,他都有許多波折。這當然有1950年到1966年的政治生態的後遺癥,還有1978年以後的問題。1978年後的標準,俄語吃不開了,講英語。陳先生英語能力有欠缺,他被動了。評價科學家用英語能力來評價,這是壹種錯誤的科學政治,這是壹種錯誤的科學文化。還有,陳傳康先生作為開拓者,他有很多創新思想,我們敢不敢面對創新思想,這就是壹個民族振興的基石問題。為什麽會出現英語標準和無力判別創新呢?因為官僚主義。不由科學家來判斷科學家而由官員來判別科學家,是壹個知識管理錯誤,因為官員沒有這個能力,結果就只能靠圖書館搞檢索的了,圖書館檢索發現不了創新思想。

陳傳康先生走了十年,這十年中對於陳先生的地理學思想我們發展了哪些?針對“陳傳康現象”的中國的科學文化生態有哪些進步。我們如果認真總結,這就是我們這些學生對陳傳康先生的認真紀念,對陳先生的報恩。陳先生不要求我們報恩。可是我們沒有報恩的思想就對不住天地良心了。

謝謝主席,謝謝陳師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