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大良姜簡介

大良姜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中醫大辭典》·大良姜 3.1 大良姜的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大良姜的用法用量 3.6 化學成分 3.7 大良姜的藥理作用 4 《*辭典》·大良姜 4.1 出處 4.2 拼音名 4.3 大良姜的別名 4.4 來源 4.5 原形態 4.6 生境分布 4.7 性狀 4.8 性味 4.9 功能主治 4.10 大良姜的用法用量 4.11 備註 4.12 摘錄 5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大良姜的方劑 2 用到中藥大良姜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大良姜 1 拼音

dà liáng jiāng

2 英文參考

galanga galangal rhizome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大良姜

大良姜為中藥名,出自《廣西中藥誌》。[1]

3.1 大良姜的別名

山姜[1]

3.2 來源及產地

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L.)Willd.的根莖。主產廣西。[1]

3.3 性味

辛,溫[1]。

3.4 功能主治

溫胃,散寒,止痛。治心胃氣痛,胃寒及傷食吐瀉[1]。

3.5 大良姜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1]。

3.6 化學成分

本品含揮發油主成分為桂皮酸甲酯、蒎烯、案葉素等。還含樹脂、鞣質等[1]。

3.7 藥理作用

有較好的祛痰作用,其成分可抗消化道潰瘍。大良姜揮發油對皮膚和黏膜有 *** 作用,內服有驅風及抑制小腸過度蠕動的作用[1]。

4 《*辭典》·大良姜 4.1 出處

《廣西中藥誌》

4.2 拼音名

Dà Liánɡ Jiānɡ

4.3 大良姜的別名

山姜、良姜(《廣西中草藥》)。

4.4 來源

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根莖。2~3月采挖根莖,洗凈、曬幹。或切片曬幹。

4.5 原形態

大高良姜,又名:紅豆蔻花(《桂海虞衡誌》)。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狀莖粗壯,淡棕紅色。葉幾無柄;葉片狹長橢圓形,長約40厘米,寬約7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葉緣厚膜質具纖毛,下面被疏毛或無毛,葉舌不明顯或呈短三角狀卵形。頂生疏松圓錐花序,長約30厘米;總苞片線形,長約18厘米,寬約2厘米,外面被短柔毛;小花梗直立,被短柔毛;小苞片狹長圓形,長7~20毫米;花萼筒狀,長4~8毫米,3裂;花冠筒狀,長約1厘米,裂片3,線狀長圓形,長約2厘米,先端兜狀;唇瓣匙形,長約2.2厘米,內曲;邊緣具缺刻,白色,具淺粉紅色縱條紋;側生退化雄蕊1枚,針狀,花藥的藥隔頂端具尾狀附屬物,花絲纖細扁形,長約1.5厘米;子房下位,3室,花柱細長,柱頭略膨大,先端下陷,具緣毛。肉質蒴果,矩圓形或卵圓形,直徑約9毫米,花萼宿存,熟時紅色。種子1~5枚,芳香。花期6~7月。果期7~8月。

4.6 生境分布

生於山地溪旁及灌叢中。分布廣東、廣西、雲南、臺灣等地。產廣西。

4.7 性狀

幹燥根莖呈圓柱狀,多分枝,長8~12厘米,徑2~3厘米。表面紅棕色或暗紫色,具縱皺,有波浪形的淡黃色葉痕,形成環節,節間長3~6毫米,根莖下側有須根痕。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淡黃色,皮部占2/3,內皮層明顯,維管束星點可見。木部常與皮部分離,色較深。氣芳香,味辛辣。

4.8 性味

《廣西中草藥》:"味辛;性溫。"

4.9 功能主治

《廣西中藥誌》:"溫胃,散寒,止痛。治心胃氣痛,胃寒冷及傷食吐瀉。"

4.10 大良姜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

4.11 備註

本植物的果實(紅豆蔻)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4.12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