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為何要註意說話的時機?

為何要註意說話的時機?

同樣壹句話,妳對張三說,他可能會全神貫註地聽,妳對李四說,也許他會顧左右而言他。再換壹種情況,這時候對張三說,張三很容易接受,那個時候對他說,也許就顯得不耐煩。這除了表示張三和李四兩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以外,也表示張三前後的心情是不壹樣的。這就是妳說話的壹個技巧問題,在我國古代就有很多類似的故事。

在秦朝時代,趙高要陷害李斯,對李斯說秦二世的是非,勸告李斯向秦王進諫,並約定秦二世閑暇時間與李斯見面。有壹天李斯應約進宮,可是,機不逢時,碰巧看到二世正與姬妾取歡,秦二世看見李斯進來,心中極為反感,臉色煞是難看,而李斯卻茫然無所知,絲毫沒有察覺出來,依舊毫無顧忌地直言進諫,二世沒有別的辦法,只好當場敷衍壹下。等李斯壹退出,秦二世便龍顏大怒,不斷地發牢騷,怪罪李斯目中無人,瞧不起他,沒有眼光,不會找進諫的時機……李斯雖然當時沒有察覺出什麽意外,但是他卻沒有想到這件不經意的事情會給他招來殺身之禍。

由此看來,說話應該選擇最恰當的時機。選擇對方正在工作、緊張、焦急、氣憤、放浪形骸、痛苦憂傷的時機去說話都是不可取的,這時妳壹定會碰到釘子上,不但自己的目的達不到,反而會引起他人的反感。這與人與己又有什麽好處呢?壹個人高興的時候,想要找壹個心情比較愉快的人來談話;痛苦心情煩悶時,想要找壹個失意的人談話,俗話說“同病相憐”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這樣妳才更容易找到***同語言。假如妳跟失意的人談得意的事情,那麽只能說妳是壹個很不知趣的人,在對方看來這是妳對對方的挖苦和諷刺:相反,跟得意的人談妳失意的事情,他也不會對妳表示同情,只不過表面假裝可憐妳壹下罷了,鬧不好妳還會把壹個本來心情愉快的人帶人悲傷的境地。

正所謂“燒香看菩薩,說話看對象”。妳要說話,先要看準妳所面對的對象是什麽樣的人,什麽樣的話該對他說,什麽樣的話不適合跟他說。妳要想好對方是否樂意跟妳講話,是否樂意聽妳說話。說話的成功與否就在於妳說話的技術是不是到家,而是否得其人得其時,則與妳說話的成敗是分不開的。

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聽說某個人是“順毛驢”,意思是說,在和他說話時假如妳順著他的意思去說,他就會很順從妳,這樣事情往往更容易得到解決,假如妳逆著他的意思去幹,那妳最終也不會有好果子吃。古籍《韓非子·說難》中說:“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就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攖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攖人主之逆鱗則庶幾矣。”意思是說君王壹般都是十分厭惡大臣直言進諫的,假如要觸犯了他們,他們就會惱怒,所以說在跟他們講話時要順著他們去說,如要違背他們的意願,自己也就會因此而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在此,首先要向大家說明的是何謂“順毛摸、逆鱗捋”。這個問題是從現實經驗中得來的。我們大家都知道任何野獸身上都長有毛發,而其毛發又不是根根都直立著,它們永遠都向壹方傾倒,而且其毛孔都朝後邊倒長著,它的毛片也都朝後邊長著。所以“順毛摸”就是順著獸毛的長勢,從前朝後地撫摸,這樣的撫摸,不但自己摸起來感覺舒服,而且它們也會陶醉在妳的愛撫之中。妳可以聯想壹下自己家中養的貓狗,妳在撫摸它們的時候是不是也要順著它們毛發的長勢去摸呢?假如妳要胡亂在它們身上摸,那麽,不但它們感覺不舒服,妳也要受到它們的攻擊。

家庭所養的寵物貓、狗尚且如此,其他大型動物馬、牛、豬等就更是如此了。因此說喜歡“順毛摸”是任何壹種動物所***有的特性。那麽,動物的這些特性跟人又有什麽關系呢?人身上雖然也有毛發,但是摸起來是無關痛癢的。但是,和動物身上的毛片相類似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在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中,“順毛摸”在下屬對上級的談話中應用得是最多的。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數以千百計的大大小小的皇帝、主公、諸侯王爺,正如我們所說的那樣,是聽不進諫言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只知道尋歡作樂,不關心百姓疾苦,甚至對敢於直諫的大臣采取行刑的懲罰。然而,歷史上開明的君主也不是不存在。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有名的君主,他創造了“貞觀之治”的奇跡。而他之所以能夠開創“貞觀之治”的局面與他善於納諫是分不開的。他是壹位能聽得進諫言的君主,是壹位從諫如流的皇帝,尤其是能夠采納壹些“逆耳”的建議,能夠容忍對自己不利的叛臣。

可惜,真正能夠從諫如流的君王實在是鳳毛麟角。其他絕大多數君王都是只聽好話不聽諫言的人,即只能順著他們去說,而不能違背他們的意願。

除了唐太宗李世民之外,漢武帝劉徹,在歷史上也可算是功勛卓著的君王。但是跟李世民截然不同的是他是壹個聽不得逆耳忠言的人。撰寫《史記》的太史令司馬遷是在接受了宮刑之後完成《史記》的,“宮刑”在當時是壹種既殘酷又屈辱的刑罰,它會使受刑之人從此再擡不起頭來做人。然而司馬遷卻沒有因此而消沈,他經受住了這個沈重的打擊,經過數十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流傳千古的《史記》。那麽,如此有作為的壹個人為什麽會遭到如此屈辱的刑罰呢?其原因就是司馬遷是壹個直言善諫的人,因他進諫時說了漢武帝不愛聽的話而犯上。當時他對漢武帝諫言:“陛下不可視匈奴為外族,因為匈奴也是中國人,只不過他們是少數民族而已,並不是什麽異族。還有就是您應該以壹顆寬容的心對待李陵投降匈奴壹事,他這樣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假如妳能夠寬容匈奴和李陵投匈奴壹事,那麽您將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雖然李陵將軍不是司馬遷的好朋友,但是他卻為李陵向漢武帝求情,司馬遷對朝廷的忠心可想而知。

司馬遷說了壹肚子的肺腑之言,然而漢武帝劉徹會是什麽反應,也許司馬遷根本就沒有想過,甚至他因此而遭受宮刑更是連做夢都不會想到的。漢武帝聽後大發雷霆,他最不願意聽到的就是類似把匈奴也劃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壹樣的話,他的大漢族主義早已侵蝕了他渾身的每壹個細胞,因此聽司馬遷如此壹說他龍顏大怒,司馬遷因此遭受到“宮刑”。

後來司馬遷忍辱負重撰寫的《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提到《離騷》,我們就不得不提壹下屈原。屈原在楚懷王時任左徒,權位至高無上,而其才學也是蓋世超群的。但他所侍奉的楚懷王卻是壹個昏君,屈原為了拯救楚國,想盡辦法開導他,經常忠諫上奏,但屈原的言詞犀利,指斥楚懷王施政當中的許多不盡人意的行為。面對言辭犀利的屈原楚懷王開始是冷落他,最後忍無可忍流放了屈原。屈原滿懷憂憤,撰寫了《離騷》。他同司馬遷可謂同病相憐,他在無奈之余投淚羅江身亡實際上也是因忠諫不成而招致死難的。

從以上的歷史事實中我們可以聯想到我們所處的現代生活。在為人處世方面,無論妳是政壇中的人物還是精明的商人,抑或是平民老百姓,妳永遠都不要忘記,無論是對上司、對朋友、對商業夥伴,還是對偶然邂逅的陌生人,說話時,妳都要揀好聽的來說,事情揀順耳的提,絕對不能哪壺不開提哪壺。只有這樣。才能在社交中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