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再來說說歷史和科幻。中國古代有哪些關於不明飛行物的記載?

再來說說歷史和科幻。中國古代有哪些關於不明飛行物的記載?

壹是春秋時期,夜晚突然變亮,群星消失,不明飛行物成群出現。

《左傳·莊公七年》雲:“夏,星宿盡,夜明。星辰如雨,亦與雨同在。”懷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UFO記錄。意思是:夏天,看不到常見的星星,是因為夜空明亮。流星隨著雨滴落下,雨滴隨著雨水落下。

乍壹看像是對流星雨的描述。很多人也驗證了這是天琴座流星雨的壹個記述。然而奇怪的是,在這個記錄中,所有常見的星星在夏夜都看不到,這是因為夜空明亮。而且我們平時知道晚上有流星雨,這種異常現象是不會出現的。

夜空明亮,以至於看不到天上的星星,然後流星帶著雨滴壹顆接壹顆落下。熟悉《三體》的朋友會想到人類龐大的太空艦隊被水滴打敗的場景?

第二,清朝的UFO,不僅有大量的目擊者,而且還有人畫畫作為證據

1892年(光緒十八年),清代民間畫家吳友如畫的《紅色火焰飛舞》,被稱為我見過的最早的關於不明飛行物的畫。

屏幕上的內容很直接:許多穿著馬褂正在長跑的市民聚集在南京朱雀橋,擡頭看著天空中懸掛的壹個大火球。圖片還配有文字:

“九月二十八日,晚上八點,在金陵(今南京)的南邊,我突然看到壹團火毯,自西向東像壹個巨蛋,紅紅的,暗沈的,飄在空中,它的行程很慢。當雲遮住天空時,天空是黑暗的。擡頭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朱雀橋上站著上百多人。約壹頓飯,承諾逐漸減少。還有那些叫流星過境的,不過星星在飛,轉瞬即逝。這個球有近有遠,什麽都沒有。如果它停滯不前,行癡是不會知道的。說是小孩子在放飛燈籠,因為夜風暴向北吹,球向東轉,所以不是燈籠。人多,投機性差。有壹朵雲,初起時微可聞,不聽自南門外來。哎,不壹樣!”

這段話充滿了時間和地點、生動的描述、思辨的分析,因為火球運行緩慢,否定了流星的說法;因為火球的軌跡與風向不符,也否定了小孩放天燈的故事。就連現場的老人都說火球剛升起的時候有聲音。有理由推測這是壹艘外星飛船。

第三,北宋著名的科學天才沈括在孟茜碧潭水面上記錄了轟動壹時的UFO事件。

沈括的《孟茜筆談》在卷二十壹《怪事》中,也記載了壹次疑似UFO的事件。沈括記錄的UFO有明顯的特征:

速度很快:唰的壹聲就會去很遠的地方,看起來像在飛。

形似蚌殼,內部有明亮的光源,故被沈括稱為“珍珠”。“爛而不正視。十幾裏外的樹上都有陰影,如初壹,應該不是自然光源。

不是呆在壹個地方,而是接連出現在十多個地方,有很多目擊者。

經常出現在湖面上,應該是因為對水的依賴。

沈括被譽為“中國整個科學史上最傑出的人物”,書中明確寫著沈括朋友親眼所見,並非無稽之談。那麽,這個會飛會發光的東西是什麽,它從哪裏來,為什麽會消失?

原文如下:

嘉佑之中,有壹顆揚州明珠,很大,天昏地暗。最初是在天長縣北澤中,後來轉到富舍湖,再後來是在新開湖。居民和行人經常在十多個地方看到它。於右任的書房在湖邊,有壹天晚上突然看到他的佛珠,離得很近。剛開始的時候,房間稍微開了壹點,光是從吻中透出來的。像壹根金線。突然,殼被打開了,有半個座位那麽大。殼內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爛得無法正視。十余裏樹有影,如初壹所示;遠處,天空卻紅得像野火;忽去其行如飛;漂浮在阿波羅就像太陽。古時候有壹顆明月之珠,不像月亮,幾乎像陽光。崔博壹品《珍珠賦》。博藝,高郵人,對蓋比較熟悉。如果我不回來,我不知道去哪裏。梁凡鎮正好位於珠江和珠江的交匯處。行人到此,往往要等上好幾個晚上的船,並稱其亭為“戲珠”。

第四,大詩人蘇軾目擊UFO,寫詩為證

北宋另壹大才子蘇東坡,在烏臺詩案中被沈括踐踏,也有目擊不明飛行物的經歷。而且他還作了壹首詩叫《遊金山寺》:“第壹次是江月生,第二次是天黑。河心如炬,飛焰照山色驚。我太失望了,我什麽都不知道。不是鬼不是人是什麽?江山不回山,申江驚我。”

詩歌很容易理解。蘇東坡在遊覽金山寺的時候,晚上天黑的時候,突然發現河中央有壹個像火焰壹樣發亮的物體。迷糊中,睡前還在想“我看到了什麽?是不是跟申江撞了故意嚇我?”

當然,由於年代久遠,我們了解古人與不明飛行物相遇的唯壹途徑是通過傳世的書畫詩詞。是真是假,當然是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