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穿越小孤山的大孤山的原文與譯文

穿越小孤山的大孤山的原文與譯文

原文:

穿越小孤山和大孤山

宋朝:陸遊

八月壹日,我路過篝火巖。南朝時,從武昌到京口,都有烽火臺,這座山就是其中之壹。從船上看山只是突兀。而拋其下的河水,則嵌於巖竇之中,千奇百怪,色彩斑斕,也有別於其他巖石。

還有壹塊石頭,沒有貼在山上。它急劇上升,有100多英尺高。上面爬滿了藤蔓和藤蔓,像壹個寶藏屏風。那是壹個風平浪靜的日子,船在晚航,秋深而縮,就這樣全被看見了。杜老說“幸虧船來晚了,才精彩”。

過了蓬朗集和小孤山,兩座山東西相對。小顧隸屬周樹宿松縣,有駐軍。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羅星等,皆名於世,但其美與小顧無比。

從幾十裏外望去,藍峰巍然屹立,高聳入雲,是其他山望塵莫及的。越近越好看。冬夏晴雨,姿態千變萬化,相信是美好的東西。但神社極其貧瘠,若以亭臺樓閣裝飾,必比金山還高。該寺在西山腳下,被神稱為“惠姬”和“安吉夫人”。

紹興初,張魏公從湖湘歸來,嘗營整修,有碑為之。彭朗基還有壹座寺廟,屬於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河,水中倒影,也占了壹山之勝。

船過多石海岸,雖無風,亦波濤洶湧,故名蓋。在過去的詩中有這樣壹句話,“不要癡心估客於壹舟,我嫂子前年嫁了郎鵬。”過路人說小姑廟裏有郎鵬的畫像,郎鵬廟裏有她嫂子的畫像,其實沒有。夜晚的沙坑離小孤獨有壹英裏遠。

壹場小雨過後,我乘著小船繞著寺廟遊了壹圈,看著南邊的彭澤山和都昌山。煙雨空空,鷗鷺滅絕,大獲全勝。李放廟前,有俊俏的鸛鳥拍打著水鳥,掠奪著河流的東南方向,這是非常強烈的。山裏有許多鸛。

第二天壹早,行程不到二十裏,突然風雲湧動,緊急綁索。俄羅斯恢復開Ji,壹馬當先。泛栗鵬的嘴,沒完沒了,是知道太白的“帆入長空鏡”的句子是精彩的。第壹次看到廬山和大沽。大孤西梁之美雖不能為小姑所仿,但小孤旁頗有沙洲蘆葦,大孤四周大江環繞,狀似浮水,亦奇。

江虎子口分為南江,其中包括江西路。河水渾濁,每次用的都是杏仁做的,晚上可以喝。南江極清,如壹繩,不亂。晚抵達江州。德化縣,即唐代的旬陽縣,柴桑、李力都在其位。南唐為風華軍之節,今為定江軍。

岸紅立壁,如東坡先生所言“船夫指岸如鏟。”公園松浦,水也很清,和河水不亂。從7月26日到6月,從開始到結束只有6天。這期間不可能停壹天風,其實是四天半才流行七百裏雲。

翻譯:

8月1日,(船)經過篝火巖。從南朝開始,從武昌(今湖北)到京口,依次設置了許多烽火臺,這座山應該是其中之壹。

從船上看群山,妳看到的只是巍峨的山峰。當我拋錨停船,向山下走去,我看到了開裂的巖石和各種各樣的洞穴,它們奇形怪狀,顏色明亮濕潤,與其他石頭沒有太大的區別。

還有壹塊巨石,和烽火巖不相連。它高聳雄偉,高約100英尺,爬滿了紅色的藤蔓和綠色的藤蔓,像壹塊鑲嵌著珠寶的屏風。

這壹天,風平浪靜,船走得很慢,又因為深秋河水淺,可以把這裏的美景盡收眼底,就像傅說的“幸虧船來晚了,太妙了。”

過了蓬朗集和小孤山,兩座山東西相望。小孤山屬於周樹宿松縣,山上有士兵。金山、焦山、羅星山等江中孤山都是世界聞名的,但就險峻之美而言,都比不上小孤山。

從幾十裏外看,小孤山的綠色山峰巍然屹立,高聳入雲,再也不是別的山能比的了。越看越美。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勢變化很大,確實是自然界最美的地方。

只是(山上的)寺廟太荒涼,太殘破。多加幾個亭臺樓閣,自然比金山更美。這座寺廟在西山腳下。牌匾上寫著“惠姬”二字,神叫“安吉夫人”。

紹興初年,魏王張浚從湖南回來,請人修理。壹座紀念碑記錄了這壹點。彭朗基還有壹座廟,在江州彭澤縣,面朝長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名山。

船經過蓬朗吉時,即使沒有風,浪也很大,所以蓬朗吉大概就是因此而得名。古人有詩:“船上客不狂,前年嫂子嫁郎鵬。”傳說小孤山廟裏有郎鵬的雕像,彭朗基廟裏有她嫂子的雕像,但事實並非如此。那天晚上,(我的船)停在沙夾,離小孤山大概壹裏地。

下雨了,我乘船去參觀小孤山的寺廟。向南望去,彭澤、都昌群山環抱,煙雨蒙蒙,沙鷗、白鷺不見了。

爬了山,逛了近水的景點,也算是登峰造極了,徘徊了好久才回去。剛站在廟門口,就有壹只健美的雄鷹追逐水鳥,飛過河的東南方向,十分壯觀。寺廟看守人說山上住著許多鷹。

第二天早上,走了不到20英裏,突然風起雲湧,很快就把纜繩系好了。過了壹會兒,天又放晴了,(船)繼續前進。劃船到栗鵬口,放眼望去,沒有邊際,這時我才明白李白那句“揚帆入天鏡”的妙處。才看到廬山和大孤山。

大孤山看起來像西涼山,雖然沒有小孤山漂亮,但是在小孤山旁邊,有幾片沙洲和初生的蘆葦。大沽山被無邊無際的河流環繞著。遠遠望去,就像浮在水面上壹樣,也是奇觀!長江從湖口分支成為南江,也就是江西路沿線的水域。

(這壹段)長江的水很渾濁。每當我們要用河水的時候,都需要用杏仁來澄清,過壹夜才能喝。南江的水很清澈,兩江交匯處不像用繩尺分過壹樣混亂。

傍晚抵達江州,州府位於德化縣,是唐代的旬陽縣。柴桑、李立屬江州地;南唐時屬奉化軍管轄,現為定江軍。

岸邊的土是紅色的,像墻壹樣直立著。這就是東坡先生說的“船夫點岸如鏟”。(船)停泊在松浦口,水很清,不混河水。

從7月26日到今天,前後才六天。有壹天,因為風的阻力,無法航行。事實上,逆流航行700英裏花了四天半的時間。

擴展數據:

總體評價:

這篇文章有三段。

第壹段,從開頭到“很精彩”,講的是烽火搖滾的奇特風景。“八月壹日,我們經過了烽火臺礬”,這是壹個日記形式的報警設施,對烽火臺礬有壹個簡要的考證。“武昌至京口設烽火臺”是在南朝。

然後,我盡力描述篝火明礬的場景。從船上看,它只是壹塊“突如其來”的河邊巖石。近觀是“嵌巖竇點,奇形怪狀,色澤鮮艷,也有別於其他石頭之處”。

對於“與眾不同”的特點,作者選擇了其中壹塊亂石,並刻意對其進行了特色刻畫:“有壹塊石頭,不依附於壹座山,而從其中突出,高逾百尺。它就像壹個寶藏屏幕。”這些話生動地描述了巖石的非凡外觀。

看上去挺拔,外裹“丹騰翠滿”,形似精裝屏風。到目前為止,從概況和具體描寫兩個方面寫了烽火亂石的奇景,但作者仍認為不足,用杜甫的詩對意象作了進壹步的補充和描寫。那天風平浪靜,“船開得挺晚”,可以細細觀賞海岸風光。

主要場景是寫小孤山、大孤山,而關於風火紀的只有寥寥幾筆,就像拉開了展覽的帷幕,讓人“回帆賞延,各得其所”。

第二段,從“過蓬朗集”到“山上多鸛”,講的是小孤山的險峻之美。“跨過蓬朗集和小孤山,兩座山從東到西對峙”是跟著作者的船繼續寫,自然過渡到描寫小孤山。

小孤山在江西省彭澤縣北部的大江裏。因為語言不正確,把“孤兒”當成了“阿姨”。山上有壹座神女廟,廟面向彭,所以傳說她的嫂子嫁給了。小孤山在宋代屬於周樹宿松縣。陸遊對小孤山的描述是這樣開始的,“小孤山屬周樹宿松縣”。

當時蔣芳要塞戒備森嚴,小孤山也有駐軍。首先類比鎮江金山、南京焦山、羅星山等“舉世聞名”的江中孤山。“然而險峻秀麗的山是不能和小孤山相提並論的”,進壹步襯托出小孤山優於壹般名山的事實,突出了其“險峻秀麗”的特點。

然後由遠及近,做具體描述。從幾十裏外望去,只見是“碧峰獨升,達千裏雲”。這些話是關於這座山的陡峭的上升。

然後由遠及近,“越近越好看。冬夏時晴時雨,姿態多變。”這些話是關於這座山的美麗。正因為這座山險峻美麗,作者才說它是“信仰與自然的尤物”。大愛和敬佩的話語,體現了劃船時看風景的真實感受。作者爬山觀舟,“但寺內極其荒蕪。”

神社之所以荒蕪殘破,正符合上述“守備兵”的說法。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沒有人去修建寺廟和神社。山上不僅有廟,還有廟。“廟在西山腳下,意為‘惠姬’,神說‘安吉夫人’”。

我講的是寺廟和神社,關於它們有壹點解釋,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將張浚從湖湘回來時路過小孤山,“嘗翻修營”,“有碑載其故事”。寫完了小孤山的勝利,我轉著筆寫了蓬郎集的風景。彭朗基位於彭澤縣,“三面臨江,倒映水中”,緊靠長江南岸,與北岸的小孤山隔江相望。

傍河巨巖嶙峋的彭朗基,因“無風有浪”而得名。蓬郎集因小孤山而改名為蓬郎飯。郎鵬和小姑子是壹對情侶,前輩們給了他們壹個愛情故事,讓現實更加神話,留下了許多千百年來的優秀詩篇。

他以小孤山為落腳點,用大鏡頭選擇了江山的遼闊景觀:“南望彭澤、都昌山,煙雨空,海鷗絕跡。”這些文字猶如潑墨畫,藝術地再現了江面上遼闊景象的朦朧美。這種朦朧的美,首先陶醉了作者本人,他認為這是“壹個偉大的勝利”,於是流連忘返,“時光倒流”

最後,他捕捉到壹個“帥鸛鬥水鳥”的場景,說它“掠江東南,甚壯。”這壹段是為了回應上壹篇“冬晴夏雨,姿態多變”而寫的,加上了小孤山晚雨的景色,讓前面的概述文字更加具體直觀。

前面強調“秀”,後面強調“莊”。兩者相映成趣。我們可以從閱讀它們中領略國家的勝利,激發人們對壯麗迷人的國家美景,產生無與倫比的愛情。他還在《寺言》中說“山上有許多鸛”,以驗證作者的壯觀見證。從風景到人物,文字都充滿了生命力。

第三段,從“初二的早晨”到結尾,講的是大沽山的雄偉。還是從時間出發,但對於場所來說,是從運動中表現出來的。

出了小孤山,船行不到二十裏,忽然風雲驟起。顯然,天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壹場暴風雨可能很快就會來臨。作者只好命令船夫“緊急綁纜”。風雲變幻後,天空“俄復開基”,恢復正常狀態,不如解索。

這是壹個小插曲,給人驚心動魄的感覺,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然後從天氣到湖面,船到了鄱陽湖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壹望無際”的空蕩景象。

對大孤山的描寫是壹種襯托,顯示了它的宏偉。先說壹個“西梁”,就是把大孤山和西梁山合二為壹。西涼山位於安徽和縣境內,山勢雄偉,與當塗縣的梁冬隔河相望,兩座山合稱天門。

大孤山和小孤山相比,據說“不如小姑子漂亮”,但相比之下,也有自己的優勢。小孤山旁邊“有相當的沙洲和蘆葦”,特別好看。大孤山“大江環繞,宛若浮水”,格外雄偉。美麗與壯美形成鮮明對比,真的非同壹般,堪稱壹處山川勝景。

短短幾筆就勾勒出了大孤山的風景。文章描述了裕固山腳下的水情。長江到湖口分為南江。長江渾濁,南江清澈,不亂。也可謂是大沽山下的奇觀之壹。

在這段話裏,作者還說了壹點生活常識,就是長江渾濁時要“用杏仁澄清,傍晚後可飲”。至此,大孤山的風景已經完全寫完了,這裏以壹次旅行作為段落的總結。他此行是“晚抵江州”,簡單介紹壹下江州。尤其是河流“岸上紅土,壁立千仞”的特點,也可謂是壹處勝景。

再次是“泊松浦”,這裏“水也很清,不隨河亂”,是松浦具有南江特色,雖輕點,但與全文十分和諧,形成壹個無縫的整體。作者於7月26日離開池州,經周樹境內、江西水域,於8月2日晚抵達江州,六日行程700裏,至此結束此段,為全文畫上句號。

這篇雜文清麗雅致,清麗動人,在藝術上也頗有特色,堪比歷代寫山水。

這篇文章的風景描寫完全符合旅遊的時間順序和乘船旅行的痕跡。第壹,寫篝火巖,重點描寫小孤山和大孤山。最後以遊記段落概括,線索清晰,條理分明,具有“散而不亂”的藝術效果。讀者可以根據自己所寫的內容,進行壹次引人入勝、轟轟烈烈的遊覽。

作者成功地運用了對比和對照的方法來寫風景。寫小孤山的時候,先寫“江中諸山,如金山、焦山、流星,皆名天下”,然後來個急轉彎,說別的山的美比不上小孤山,更能突出小孤山的美。

寫大孤山的壯美和奇絕,是以小孤山之美為對照,使兩座山的奇特魅力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這篇隨筆是作者的旅行日記,他只是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隨意而寫,沒有壹絲壹毫的細節。

因為未加修飾的信是手寫的,所以有些地方還是有粗糙感,比如最後壹段的結尾,純粹是對行程日期的描述,文字並不優雅。正因為他無意求職,所以全文極其簡潔,有壹種特別的親切感,讓人領略到壹種天然的美。